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專家推薦 2010年「錯過可惜」表演藝術


 聯合報年度「錯過可惜」表演藝術專家推薦又來了,今年再度就音樂、戲劇、舞蹈三類,邀請各領域達人從今年內親自看過的中外節目中,推薦心中「錯過可惜」表演,也可跨類別推薦,各類皆至多列10名,不計名次,採日期排序。
今年獲推薦作以台北藝術節節目羅伯‧勒帕吉「眾聲喧嘩」最出色,竟獲不同領域專家4人推薦;同出於台北藝術節的音樂類節目「史迪夫特的事物」,2票推薦都出於非音樂類推薦人,足見跨界魅力。
國內團體音樂會中,呂紹嘉與白建宇「鞋尖上的精靈」獲2位推薦人激情讚許,表現最突出;樂評人樊慰慈以節目創意為判準,認為北市立國樂團及朱宗慶打擊樂團,是近年最富舞台創意的國內大型職業演出音樂團體,各推薦一檔節目。
樂評人余濟倫推薦之餘,深深感慨以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的高水準演出及兩廳院的相對便宜票價來說,應創全滿票房,呼籲聽眾更關注兩廳院節目。

音樂類
●藍色星球(喬治.芬頓作曲、指揮,3/5)
謝世嫻:結合電影、環保意識、配樂、管絃樂團、合唱團與主持,得過無數金獎的紀錄片配樂「藍色星球」,無疑是今年看過最特別的音樂會。
●鞋尖上的精靈(白建宇鋼琴、呂紹嘉指揮國家交響樂團,3/13)
余濟倫:白建宇鋼鐵般的手指,充分傳達出沒有限制的音樂表情,技巧完美;呂紹嘉的指揮讓觀眾如癡如狂,將音樂揮灑得無比炫麗、情感奔放,這也是他擅長的曲目。
謝世嫻:呂紹嘉的指揮無懈可擊,白建宇更是掀起狂風暴雨,兩人聯手帶來的普羅高菲夫鋼琴協奏曲第二號、羅密歐與茱麗葉、史特拉汶斯基「火鳥」,達到的完美境界令人抽搐。聽過這麼多音樂會,好久沒能體會一股被吞噬逼瘋的生命震撼,這是場極盡粗暴,又澎湃情深的演出。
●絲路之旅在台灣(馬友友及絲路樂團,4/22)
謝世嫻:這場音樂會驚喜連連,除了馬友友精湛演出外,絲路合奏團由中國到中東的各項樂器,炫技得讓人眼花撩亂。
●法國廣播愛樂管弦樂團(鄭明勳指揮,5/7)
余濟倫:音樂非常迷人,細膩不花俏,演奏拉威爾時特別細緻,如此音色只有法國樂團做得出來。
●木蘭(朱宗慶打擊樂團,5/21)
樊慰慈:與國光劇團合作,將擊樂巧妙結合京劇與踢踏舞等異質元素,配合劇場舞台團隊的專業設計,同時完成實驗性與可看性的兩項高度。
●霸王別姬(台北市立國樂團等,5/29)
樊慰慈:音樂會以京劇、蒙古喉音、現代音樂等元素進行碰撞,姜克美細緻的胡琴音色對比芬蘭大提琴家卡圖恩雄渾的氣勢,笙演奏家吳巍在交響詩「土與火」中忘情的表現,均令人拍案叫絕。
●史迪夫特的事物(郭貝爾,8/11)
耿一偉:裝置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一場沒有人在舞台上的音樂演出,作曲家郭貝爾讓我們看到人工化景觀如何取代自然,各種聲光效果背後刺激著觀眾對未來生態的思考。
鄒之牧:完全以無人的機械、人聲的錄音、魅影的燈光影像、甚至李維史陀的哲學,呈現郭貝爾音樂;精密的計算,將一切詩意不擾人地漸次展開、完成,也巧妙吻合現代音樂的「精準」、「冰冷」─這樣的音樂就該這樣演出!
●布達佩斯節慶管弦樂團(鋼琴拉錫克,10/21)
余濟倫:樂團每位演出者都像獨奏家,在個人技巧外還表現出全體一致的氣勢,尤其是巴爾托克管絃樂協奏曲這首非常難的曲子,展現出極度爆發力,拉錫克的鋼琴演出布拉姆斯也極佳,音樂表現細緻豐富。
賴家鑫:在高水準的樂團聲部重奏下,將巴爾托克兩首不同風格的作品,演奏得精采絕倫,雖然是老祖宗的曲目,指揮伊凡.費雪仍仔細處理每一個聲部,聲音的層次感非常豐富。
●彌賽亞(德勒斯登愛樂與聖十字合唱團 ,11/24)
賴家鑫:「樸素中帶著神性的音樂會。樂團屬於巴洛克小編制,整齊的弦樂製造出亮麗色彩,難以駕馭的巴洛克小號聲音清亮,樂曲每個樂段的詮釋都非常精準,合唱團、男低音與女高音也很精采,是今年最不能錯過的演出。」
●薇莎拉茲「舒曼之夜」(11/30)
賴家鑫:薇莎拉茲不愧是「舒曼權威」,她將舒曼音樂中的思想脈絡一一理清、重組,再將對舒曼的感受表現出來,呈現了文學音樂化的詩意與流暢性,在現今講究明星、誇張或講求技巧時代,她的內斂、知性中帶感性演奏,非常特別。

舞蹈類
●白雪公主(法國普雷祖卡現代芭蕾舞團,3/4)
俞秀青:普雷祖卡打破童話版的清純,透過時尚大師高堤耶的驚豔服裝,切入現代詮釋,直陳情慾與誘惑,並且顛覆傳統七矮人的純樸意象,讓舞者幻化成騰空走壁的穿牆人,將眩目的科技融合完美精確的動作技巧,帶給觀眾全新的視覺震撼。
●天鵝之歌(林美虹與德國達姆國家劇院舞蹈劇場,3/12)
俞秀青:依據羅登巴赫小說「布魯日,死城」所編創的舞作,林美虹以動作建構出她所要傳達的訊息,不為炫技而舞。不僅場面調度清晰,且靈活運用舞台空間層次,在作品裡挹注強烈的個人生命觀,深刻而言之有物!
●月球水(舞蹈空間舞團與東京鷹,6/25)
平珩:突破慣有藝術層面的跨界之作,擴展現代舞的想像空間,結合搞笑戲劇的漫畫式演出,更對所有人都構成挑戰,成功引來許多平時不看舞的年輕人、小朋友,讓更多人接觸表演藝術。
●十載精彩(以色列巴希瓦舞團,10/17)
陳雅萍:很久沒體驗如此純肢體的震撼。往往僅幾個動作的組合,就能透過音樂的張力、空間的編排以及舞者精準的身體表達,呈現出層次異常豐富的視覺與動覺的饗宴。
鄒之牧:雖是組曲,卻讓我們有幸看到國際大團也可如此瀟灑不羈、天才洋溢,編寫俐落、思路新穎,觀照忘我,肢體又美得不得了,夫復何求?!看似輕率,自有的肢體訓練法卻統一語彙,各人又保有特色,輕覷不得。
●橄欖樹(舞蹈空間,11/4)
陳雅萍:難得的抒情敘事舞作。簡約的情節、細密的身體質地、靈活富想像的空間調度、精準而纖細的聲音運用,交織出一段令人玩味再三的生命故事。誰說用舞蹈講故事已經落伍?
●致命引擎(澳洲塊動舞團,11/6)
鄒之牧:舞台如雲門「屋漏痕」般傾斜,但角度恐是雲門的兩倍!重力的挑戰讓舞作只能貼近地板,卻適切地將人的生存處境發揮地更加深刻。第一次看到科技(影像)是如此服膺舞蹈,分外感動。末了的雷射,似嫌多餘。
●屋漏痕(雲門舞集,11/24)
陳雅萍:傾斜八度的舞台所加劇的重力,帶來新的危機,也帶來額外的動能。舞者在失衡與控制間、偶然與著力間,摸索出順應其勢的舞動方法,展現身體超乎尋常的韌性。水墨般的舞台投影亦有效地提點出山光水影─時間的流逝與生命的聚散。
鄒之牧:對於看了雲門「行草三部曲」的觀眾,這是一部更臻化境、寓有形於無形的作品。翹起的舞台,不單如「水月」、「花語」的鏡子讓你一覽無遺,更如幽冥斗室的一角化境,讓精靈、氣流,在其上流竄!優異的音樂選擇。

戲劇類
●惡之華(黃蝶南天舞踏團,1/1)
鴻鴻:在樂生納骨塔旁的帳篷裡,美麗而怪誕的舞踏,燃燒的紙紮樓房,美得令人屏息。秦Kanoko和3位台灣舞者以驚人的創意、龐沛的能量,迸發強韌的底層生命力。藉著倒掛身體的擺盪,為這無情的社會召回了魂魄。
●鄭和1433(羅伯威爾森與優劇場,2/20)
鴻鴻:以音畫分離的美學完成的奇妙敘事,大膽融合種種矛盾元素。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這樣讀古典詩、演中國歷史,但在威爾森異質的注視與傾聽下,古今東西竟可並駕齊驅,是跨文化劇場的精彩示範。
●哈姆雷特(歐斯特麥耶導演,3/26)
耿一偉:可以吃的滿地泥巴加上多媒體投影,歐斯特麥耶以他龐克執導風格,以及在觀眾前迅速變身的6名演員與多功能移動平台,讓柏林列寧廣場劇院再現王子復仇的瘋狂舞台。
●Jumel孿生姊妹(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王墨林製作,6/17)
劉守曜:法籍導演處理演員在中文咬字、情緒與詩文、音律上,饒富變化且清楚可信。讓由法文轉譯接近口語與書寫文字的冗長對白,成為角色生存狀態的凝聚。演員強大的專注與體現,將食人癖姊妹的生存狀態表露無遺,演員表現傑出。 鄒之牧:從生理帶動的演出方式:每一個鼻息;手指、足尖的蜷縮、用力;每一個字的咬音、表情;乃至阮文萍那最後吃了又吐、吐了又吃的驚人表演……雖是西方文本與精神,足堪借鏡。且樂見劇場老兵不死!
●眾聲喧嘩(羅伯‧勒帕吉「機器神」,8/21)
劉守曜:彷彿創作示範般地將「聲音」的主題,從說話到歌曲、娛樂到醫學、文字到哲學,延展形式的創意,並將關於生命的主題收納在精準的技術執行上。形式與意義結合巧妙,創意及深度皆到位,8.5個小時一點也不長。
耿一偉:勒帕吉以聲音為主導動機的9個片段,構成8.5個小時的史詩演出,每段感人故事都搭配不同的劇場技巧,動人之餘又兼有舞台奇觀之嘆,勒帕吉是真正的說故事大師。
平珩:結合聲音、語言、身體、造型等各種豐富變化,9個演員變出多種角色,將述說生命歷程的漫長敘事詮釋得深刻動人,連看9段都享受。
俞秀青:將9段生命故事錯綜複雜地穿梭在時光巨流中,舞台設計、轉場調度、影像巧思及結構文本等皆緊密嚴謹,尤其是節奏掌握與多國語言、文化運用調侃,不愧是大師風範、鬼斧神工。
●漫遊者旗艦版(劇織造,10/2)
鴻鴻:節奏風雷電掣,場景變化萬千,布局奇詭不輸「全面啟動」。鄭智文的動漫劇場,以小劇場的極簡條件,騰挪出層次豐富的冒險旅程,更將個人情感澎湃注入,鍛造獨特的劇情結構,在新生代的形貌下有個老靈魂。
●運動學(法國藝術家亞德里安,10/21)
平珩:多年科技文化養成經驗,讓演出者以低階影像技術就做出3D奇幻效果,不但表現感人,說服力也十足,讓人即使知道影像是假,仍跟隨深入幻境,值得台灣科技藝術創作借鏡。
●朝聖之旅(台原偶戲團,11/3)
劉守曜:編導細心經營偶的動作與場面、情節的關係,整體細膩動人且饒富詩意。戲中偶的手用操偶師的手來表現,操偶師技法純熟、頗具創意,特別是在水池裡的操偶與動作,表情生動、細節處令人驚豔。
●第八日(再現劇團,11/14)
鴻鴻:西門町電影公園旁的小屋,墨西哥玉米家庭的流亡史。年輕的編導簡莉穎兼具天馬行空的想像力、與犀利的現實視角,有如布萊希特的當代傳人。結合一批精彩演員,讓台灣劇場沒有在全球化批判的行列中缺席。
●哈奈馬仙之hamlet b(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11/26)
耿一偉:德國劇作家穆勒「哈姆雷特機器」向來艱澀,香港編導陳炳釗與台灣莫比斯圓環創作公社的合作卻穿越了這個後現代文本,嘲諷文創產業不改嚴肅,歡樂演出不排斥大眾。


【2010/12/18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