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14日 星期一

《電影人的新願》台灣電影人的八個夢想

 雖然說台灣電影黯然已久,打不贏美、港、中、日、韓、英、法。但去年總成績已見曙光,未來的機會也都還在,新年新希望,有夢最美。編織的美夢、還有優先次序,但願是如雷灌頂,不是小貓叫春。
  第一個夢:抽取外片豪華稅。
  尤其是美國的八大電影公司。他們賺的多就抽的多,稅收所得全部繳「本土電影發展基金會」。洋基棒球隊財大氣粗,老是用重金挖天下好手,於是有豪華稅來限縮其囂張的行為。路有凍死骨,朱門搞飛機,那怎麼行?抽其豪華稅也符合大眾集體意志。唯獨好萊塢的電影,侵門踏戶如入無人之境,面子裡子全賺走了。
  以1年52週來計算,他們最起碼撈走52億元台幣。未見他們有何回饋,投資本土片?來台灣取景?創設電影學校?他們在商言商,本無可置喙,但為挽救風中殘燭的台灣電影,沒有一些強勢為己的作為,那也太傻了!
  第二個夢:黃金檔期全部留給自家人。

  中國大陸就是這般硬幹。每年還限制好萊塢電影只准20部進入,這也是一種保護措施,相較之下台灣更為弱勢,卻比韓國、新加坡等等更不懂得保護自己。
  好萊塢電影雖然好看,但究其內涵已大不如前。對人生價值、社會風氣,少有正面思考。不如趁此給自己電影有個喘息10年的機會,再來談自由貿易經濟。
  第三個夢:電影人大開大闔、不再自私。
  過去二三十年的電影公司、發行公司,目光短淺、只重近利、相互傾軋、吃裡扒外,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扼殺了許多優秀的人才,擠垮了一些有心大鳴大放的公司。
  電影人的心態也是唯我獨尊、缺乏相互提攜與扶持,私下的攻訐與批評不斷,不團結、少合作。賣座的題材,立刻顯現跟風。種種殺雞取卵的行徑,導致幾乎同歸於盡,直到現在才見趨緩。
  目前,華語片可說是前途一片大好,台灣電影更有別人沒有的有利條件(中央到地方都有補助、媒體也大力配合。編導人才濟濟、沒有包袱、有世界觀。電檢如同虛設,什麼題材都可拍。)如能公正、客觀的整合這些條件,最起碼可以脫離電影工業末段班的位置。
  第四個夢:改制後的新聞局步上正軌。
  輔導金的美意該修正了。新人組的少少補助像沙裡淘金,很難發掘新秀導演。一般組不到千萬的輔導金、旗艦組的兩三千萬補助,就算得到對岸相對資金,還是很難拍出稍具規模的大片。李崗、王童兩位導演就面臨如此困境。
  當今之計該集中火力、重質不重量,每年只補助4部影片,評審要加入美商在台的發行負責人及大陸的發行商,還有台灣懂宣傳的大咖 CEO。現今有如常設、內定的評委,該大批更換了。以商業題材為重,本土文化次之,並以年輕觀眾為主要訴求對象,才能將台灣電影導入良性循環。今年的「賽德克‧巴萊」、「痞子英雄」受到矚目,但夠嗎?每年最少要有4部上億元成本的台灣電影,才稱得上有競爭力。
  第五個夢:更多的電影走出台灣。
  艋舺、父後七日、當愛來的時候、茱麗葉、第四張畫、雞排英雄等,這些小成本所謂的本土電影蔚為主流,實在很難打入動輒成本四五千萬人民幣的大陸和香港市場。當然日、韓、歐美等市場就更難了。台灣是個多元而包容的社會,電影更該如此,題材多樣化不可或缺。
  陳國富的風聲(抗日諜報片),大陸票房2億多元人民幣。蘇照彬的劍雨(武俠片)票房6千多萬元人民幣。王力宏的戀愛通告(愛情文藝片)票房5千5百多萬元人民幣。朱延平的大笑江湖(俠客喜劇片)票房1.6億元人民幣。光是這4部電影的大陸票房就是去年在台上映的華語片總票房的好幾倍。這說明兩件事,第一、台灣電影要走出去才有希望。第二、走出去的捷徑在大陸,尋求兩岸合作已是必然。
  第六個夢:電影各領導單位都統一了。
  香港人最先發現,大陸人隨後也暸解,台灣各層領導無權也無責,電影人多陷於單打獨鬥、提不出相對資金。往往是談而不議、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行而不力。浪費時間也就算了,還要忍受台灣方面的自恃光環與跩跩身段。香港電影人幾乎全去大陸設公司了。大陸每年電影量產近600部,隨便的製作費都在5千萬元人民幣以上,他們自己的電影約有540部沒法上院線。ECFA簽訂後,台灣電影不再受配額限制,現在就看我們自己努不努力了!
  我們需要能被信賴的單一窗口對外。(將什麼製片協會、導演協會,攝影、演員、片商等等公會,統統納入「本土電影發展協會」之類的組織。)需要強勢的領導將一盤散沙凝聚。需要將有限的資源集中運用,需要有公信力的說客,說服企業界大力鼎助,告訴他們我們有能力拍出賺錢的商業電影。推展商業電影,保住本土文化電影。
  第七個夢:媒體報導電影的角度公平公正了。
  吹捧本土文化的電影沒人反對,但是叼著香煙、嚼著檳榔、滿嘴髒話、生活困苦等悲情黑暗的描述不能代表本土。艋舺與雞排英雄就是如此,終究只能關起門來爽。過度的讚譽只會誤導後起之秀競相模仿,拍一些就算出了大門也很難賺到錢的影片。
  「刺陵」資金加碼、聲光加倍,試圖走出另一條商業道路,用心立意值得鼓勵。「大笑江湖」也在大陸創下約7億元台幣的票房。在台灣,這兩部電影上片前就有人評為年度大濫片,令人費解?自家人拍的電影,不雪中送炭也就罷了,還來個落井下石,實在有欠公允。
  第八個夢:看到更多的人在對岸發光發亮。
  林添榮的阿榮片廠,在大陸遍地開花,提供最新的器材支援拍片,是不折不扣的台灣之光。台灣到大陸拍廣告的公司,幾乎囊括50%以上的業績,那真是紅的油亮。前面說過的4個導演,朱延平、陳國富、蘇照彬、王力宏都己獲得對岸肯定。林清介導演有「蘇花劫」、「汪洋中的一條船」,李寶堂理事長有「西門町紅包場」、「阿里山的姑娘」、製片人杜佑陵則專注兩岸的電視電影。對岸隨時都可能冒出新的亮點台灣人。
  台灣電影已到了非自救不可的地步。趁著多場尾牙宴,訪談了許多電影先進,得到的答案一致。在去掉一些垃圾言語之後,勉為其難、姑隱其名,寫下大家共同的夢想。
工商時報    A12/文創產業           2011/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