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8日 星期二

IT結合內容產業 開創新機

  2003年美國.com企業泡沫化三年之後,正值高科技不景氣的谷底期,曾任《哈佛商業評論》編輯的企業評論家,尼可洛士.卡爾(Nic holas G. Carr)雪上加霜地投下一顆炸彈,他在該年5月份的《哈佛商業評論》發表一篇文章:「資訊科技不算什麼!」(IT Doesn'tM atter),一經刊出,立刻引起熱烈爭辯。
  這篇文章驚動了幾乎所有當時的資訊產業大亨,譬如比爾蓋茲在一次「執行長會議」上大表反對,堅稱資訊科技對企業而言,仍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英特爾執行長貝瑞特則稱卡爾的文章完全弄錯了焦點,惠普的費瑞納更直說「錯誤死了」(dead wrong)。
  電子書潮流 大勢難擋
  另外,那時華爾街日報、金融時報、紐約時報等都有評論文章,許多專業雜誌也刊出專文評論。
  直接「讀者投書」給《哈佛商業評論》的也有一「拖拉庫」,促使該刊物破例匯編成專刊,並交由Amazon.com以PDF電子檔發行,好好賺了一筆。一年以後,卡爾更是將原有10頁的文章,加上一些資料,編撰成193頁的「資訊科技還管用嗎?」(Does IT Matter?)一書。卡爾的這篇爆炸性文章和新書確實造成了相當的震撼,因為多年來許多資訊和通信工業大不景氣,企業營業額下滑、利潤縮水,再加上科技資本市場的泡沫化,許多軟硬體公司不得不緊縮、合併或關閉。促使有些知名的公司,如Enron、Worldcom、Computer Associated、 Xerox、Lucent等不勝枚舉的企業爆發作帳醜聞,負責人紛紛被起訴或入獄。

  如果這些只是偶發事件、局部現象也就罷了,偏偏像卡爾這樣有份量的分析員居然提出IT工業成熟化(或夕陽化)的看法,自然造成業界的恐慌,其所帶動的負面影響,遠比它應有的嚴重得多。
  但是我們也不能就將卡爾的警語擱置一邊,其實他指出產業銷售急速下降的貨品化,導致微利時代來臨,稍有不慎便會遭受無可補救的損失甚至於傾覆,業界總以增加功能或削價求售的方式希望挽回頹勢,這些都是值得檢討的。
  另一方面即便是價格一直下降,站在顧客的立場,卡爾認為還是一種浪費,尤其是一般人只使用電腦的少部分功能,而業者拚命促銷,希望使用者每年不必要的汰舊換新,這遲早會遭受到使用者的反彈。
  然則IT工業真的變得像電力或鐵路,雖然仍是重要,但已喪失其策略性競爭優勢了嗎?其實卡爾的這種類比很容易「失之毫釐,差之千里」,因為資訊科技絕不僅限於基礎科技的部分,它還有軟體應用部分。換言之,它不是只有物理特性部分(如電腦硬體、線路、伺服器),而更有軟體應用(如資料處理、資料庫和資料輸送),再進一步它還有知識管理、思想溝通、互動媒體的效能,我們可以稱之無形或生物功能延伸(extension of bio-functions)的部分,這遠不是鐵路和電力只提供單純的動力和運輸所能比擬的。
  軟硬體結合 商機無限
  這從iPod、iPhone和iPad的興起早已得到證明,也就是說軟硬體的完美結合,可以帶來更大的商機。
  這裏面牽涉的是創意和知識商品化,就某種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科技的IT產業必然朝向文化創意產業邁進。換言之,硬體製造業(特別是IT產業)必須結合內容產業,在市場上才有競爭力。
  科技融合 走進日常生活
  當人們還在爭論資訊工業是否已經成熟到「不被重視的地步」的時候,科技融合的腳步卻悄悄地走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譬如美國商業週刊早在2004年6月的專刊中報導,許多行業透過數位化終於不但開始互通而且真正融合起來。有人甚至用大爆炸來描述這個正在發生的過程。正因為IT工業的三大功能:資料處理、資料庫存、和資料傳輸的平民化普遍化,再加上更快的chips、寬頻的迅速成長和網際網路的標準化,科技的融合便真正發生了。
  於是戴爾電腦賣起平面電視,西思科促銷Wi-Fi無線裝置,微軟緊追蘋果電腦,推出類似iPod的影音隨身機,但是真正成功的,只有A pple等少數企業。
  同時各國政府在忙著推行數位電視,包括美國、中國和臺灣都宣稱希望在短期內完成全面數位化的計畫(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徹底執行)。
  事實上三大產業正快速「互撞」,這包括以美國為首的電腦和軟體工業,另外是主要以亞洲廠商為主的電器業,特別是中國的新興廠家,第三者則是年產值最大的通訊工業,尤其是歐亞的無線通訊業者和矽谷的網路明星業者;它們都將在未來的整合發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但沒有一個產業,更不用說一家公司可以獨撐大局,完成融合的大業了。
  IT產業 朝向多媒體發展
  這種發展有幾個背後推動因素:首要的是資訊工業因為其基礎建制已臻成熟,本業產品或服務只有微利可圖,不得不加快腳步尋找出路,很自然地會向其他產業尋求發展,於是英特爾開始朝向多媒體、影像和無線等功能發展,而不再強調它設計的晶片價格便宜和功能快速了。
  幾年前英特爾公開推出一種三合一的套裝晶片,因應消費者的需要,明顯跨入一向都是電視和音響公司所主導的領域,也就是想將它的產品從書房的應用(如電腦、印表機)擴大到客廳(如電視、音響)甚至到廚房(如微波爐、冰箱、烤箱)。
  這趨勢已是大家都洞悉的共識,對IT工業絕對是一個必走的途徑,當然也是一大挑戰,問題是英特爾真能像它領導PC業一樣,繼續稱霸嗎?
  寬頻普及 促進3C大合併
  另外一個因素是寬頻使用的快速成長,尤其是美國在落後日、韓之後,現在正加速追趕,其年成長率已達兩位數,中國大陸的寬頻使用率,雖然百分比還是不大,但是數量驚人,一些大都會由於光纖鋪設大致完成,自然也會大幅增加。有了寬頻許多所謂的家電數位化、3 C大合併,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第三個因素是因為手機的普遍化和無線上網技術的改進,一方面手機業者為了銷售新手機,不得不多加功能和附加價值,另一方面技術的突飛猛進,透過無線的傳輸,手機可以上網、玩線上遊戲、下載影像動畫、拍照等,突然之間手機用為電話只是許多功能中的一種。
  許多和通訊有關的產品,其功能不論是傳輸聲音、歌曲、影像、動畫都已數位化,而且都要有電腦和網路的效能。主要資料庫的資源也多能夠支援各項多媒體產品的需要(這是市場競爭能否成功的關鍵)。幾年以後這些改變將會是不可思議的,每一個手機、電腦、和電視都能從網路上打電話、發E-mail、聽音樂、看影視、玩遊戲,很可能造成我們今天所熟悉的頻道和網路系統的消失。
  科技融合後 另闢新生路
  新的消費型態將會產生,誰能夠規劃和執行怎樣將量身裁製的資料和服務,以嶄新的收費機制賣給消費者,誰就會是科技融合後新產業的新霸主。有人說這場競爭5年內就會輸贏分曉,其影響豈是誰將為老大,誰淪為老二的排名問題,而是攸關企業生存與否,如果未來科技的發展軌跡真是如預測者,不知道國內產、官、學是否有一些因應之道,保證我們科技工業不被「邊緣化」!
 工商時報 A11/文創產業 2011/02/07 【張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