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20111215 文化界提問三黨總統參選人針對文化政策提問─馬英九

yam蕃薯藤新聞╱李閔超 2011-12-15

一個國家若是可以拿人作比擬,文化就是他的人格,因此以這個角度去理解文化如同去了解他的人格,必須從感情中的創見與生活的養成,在傳遞交流中培養出獨特的韻味,在與文化界人士的接觸更加了解,培養文化就有如向外界地出的名片,代表夢想與核心價值,國家的經濟確立後可以升國家地位,除了舉世矚目為有文化發展的加持外更能讓國家在國家地位上受到重視。

過去投資相當多在硬體建設上,也擁有非常好的環境,目前必須將文化促成為國家成就的關鍵因素,台灣在世界上屬於最自由與多元的地區,早已是華人世界文化的先趨,以文化治理的角度來看未來的文化,文化預算涉及了資源的分配,深根在締造與世界的連結,這些都是目前政府努力在做的,而藝術文化是必須經由長期經營不能短視近利的,必須擁有相當充份的資源去推動與確立。

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在去年剛通過,主要提出各項條件讓文創產業深耕發展,目前正朝著更深鋪陳的目標前進,文化創意與文創產業雖是不同概念但卻不互相衝突與對立,反而相輔相成,因此更需要從整體的角度去做好公平分配與合理的施展。

文化部的預算在文建會的預算是逐年成長,與之前比是更是倍增,這代表了政府文化產業的重視,除了預算外,公有文創資產的收益也可以在稅捐上有幫助。

針對資源放在建國百年的問題,與文建會的預算是分開來的,不但沒有瓜分與排擠的問題,更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關係,沒有文化哪來文創,沒有文創何來文創產業呢?彼此間是存在著一種有機的連結!
近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出現科技藝術,透過文創產業,市場通讓了格局建立蓬勃,所以文化必需回歸到人,深根在地,透過生活美學達到一種涵養,整個社會與文化發展的特色由上而下的計畫導向進而結合並共襄盛舉,同時在國際上讓台灣走出去。


一、「文化與經濟發展」

Q:過去以來的國家發展思維,一向是經濟發展大於一切,使經濟部、經建會等成為強勢部會,而文化、教育、環境等等的相關部會,成為政府弱勢部門;文化部門不是被弱化,就是為經濟發展的思維服務。經濟發展主義與文化深耕,是不同的價值觀,請問總統候選人,您究竟站在怎樣的價值立場上?為什麼?

A:一貫的看法是經濟與文化要堅守並顧,找到平衡點,樂生關於古蹟指定在民進黨時否決,既然換我們執政就要承接,文字法都有明文規定,目前並存的方式古蹟與捷運共存百分之四十一點六,這是目前唯一能夠做到的,現今將文化資產保存法發揮到極致,強調的是政府施政尋找價值與衝突間的平衡,目前要透過不斷協商來取得。


二、文創是以原創為核心

Q:2008年「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是以分成4層的同心圓,來呈現文化創意產業概念,圓的最核心是純藝術創作者。韓國90年代開始,從電影到當代藝術,因為政府政策、資源與決心都積極大量投入,短短幾年,韓國就成為世界影壇跟國際藝術界眼中的亞洲焦點。顯然韓國政府認知到原創的核心才可能有無限大的產值。反觀文建會這幾年強力推動「文創產業」,完全跟普遍認知的「原創核心」切割,還要以文創院主導,每年增加兩百億資金全放在「創投」概念的業務上,眼看著政策越走越偏,請問未來如何補救現在政策的失誤?

A:文創產業發展上的落後是必須要快速趕上,經費上其實並沒有排擠文建會的經費,目前要以原創者作為核心來做處理,文創與政治間的關係其實是擴大對文創的支持而非排擠,例如賽德克巴來的發揚光大,這樣的優秀藝術工作者就要極力的幫助。


三、ROT的文創園區

Q:兩黨執政都把許多應該由國家預算支持,讓文化專業去經營的公共文化空間,以ROT模式交由商人經營,合約也一律從15年起跳,這使得原本應該做為培植在地藝術與文化發展的公共場域,成為以餐廳、 PUB、商店、嘉年華活動為主的所謂「文化創意園區」。卻反而讓當初長期爭取、耕耘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藝文團體,因付不起「文化創意園區」的超昂貴租金,而被全面排除在外。華山文創園區是如此、花蓮酒廠是如此,而台中、嘉義、台南等地的一些國有基地也將跟進、比照辦理。請問你將怎麼改變由兩黨共同種下這種本末倒置的錯誤文化政策?

A:文創園區從重設到拍板都是在上任前就決定的,聽見呼聲就開始思考修正與運轉方式的調整,營運方面雖不完美但卻吸引了市民休閒的空間,未來會請文建會協調降低藝文團體租金並提供使用,都以政府作也不好所以目前才採行ROT,目標是扶植與發展的一個義務讓大家更有空間文創。


四、藝文創作者工作保障

Q:藝術創作者已組成職業工會,建立了藝術創作之專業工作身分與職業條件的自發機制,文化部(文建會)應如何繼續協助?德國各地的職業藝術家聯盟受有地方政府文化經費與空間之長期編列,1983開始藝術家保險,明定在德國境內從事藝術創作之專業工作人士其退休、工作、健保等權益,台灣如何彌平差距?針對藝術創作者這一分眾的特殊性─職災 智財 稅務等工作相關權益進行應有的職業保障?

A:關於文化預算的分配都是可以討論的,雖台灣的藝文空間與先進國家差距甚大,要怎麼樣才能讓蚊子館不出現,就是以藝術加以地方展演,蓋一個非無子館的藝文空間才是首要目標。而預算上在訂定時必須找一個平衡點,於未來很願意與大家交換意見。並盡量以最快速度趕上。


五、語言與文化

Q: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我們是個多元族群國家,在這片土地上可以聽到十幾種族群語言,孕育出豐富的族群文化。每到選舉,候選人總會以各種族群語言向選民問候,不過,這只是一時的親民,以爭取選票。我們想知道的是:面對社會的語言爭議,您的語言政策為何?文建會2007年提出的《國家語言發展法》至今仍躺在立法院內,您是否支持《國家語言發展法》盡速完成立法?您同意母語教學應更加強嗎、您認為如何落實呢?

A:語言的問題在台灣來講,過去執政者提出過國家語言發展法,各界意見眾多因此就銷聲匿跡,我在台北市長時對於推動母教學就以不遺餘力,非常重視新移民教孩子說母語,所以如何發展一個語言政策可以列為國家未來發展方向,這方面非常樂於與外界保持溝通管道。


六、專業藝文場館不足

Q:台灣到處都是文物館、文化中心、文創園區,但是氾濫的空間治理卻稀釋了專業藝文空間產生的可能。相對之下,過去十年,視覺藝術界並無任何新的美術館或專業館舍的設立,反倒是表演藝術界至少有七個大型展演場地陸續建設當中,但整體而言,藝文界更需要的是能累積專業性、學術性、實驗性及國際交流的中、小型展演空間。請問總統後選人,未來政府是否有規劃任何中、小型專業藝文展演館舍的計劃?此外,目前許多民間藝文展演空間都面臨不合時宜的法規制肘。有關單位是否應積極修法或獎勵,改善民間團體經營藝文展演空間的艱難處境?

A:對於蚊子館我一直有一個「青年滅飛計畫」,將閒置空間活動進行再造,小型藝文中心大小都不該偏廢,假使有特殊需求需要滿足,需要改進的就列出來進行改變。


七、文化人才外移

Q: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磁吸效應下,導致台灣工商領域的經營管理人才大量西進而流失,影響整體經濟的發展,如今這也蔓延到台灣的藝文圈。在長期缺乏政府資源提供與培養下,藝文人才總在自生自滅的邊緣中尋找生機,或者就轉向別的領域發展,相對於許多國家,我們看不到台灣政府在培養人才上的政策,這關乎到一個國家文化的主體性與永續發展,是必須納入到國安層級上的思考;而今再加上對岸藝術環境的開放,有更多的藝文人才選擇離開台灣,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A:這個挑戰不只有藝文界,大陸磁吸效益不僅於此,但其實這樣的狀況跑出去的人才很多都會在回來台灣,演變成以台灣作為創意發源地延伸到國際而不受影響,台灣創意確實是首屈一指,當然也是最大本錢,創意人才以台灣為基地並延伸到世界各地,磁吸效應不易看成風險而是看成一個機會的出現。


八、藝文教育推廣

Q:藝文教育的主旨係在培養一般民眾對藝術文化的鑑賞力,不僅把參與藝文活動作為日常生活習慣的一部分,並讓藝術融入自己的創意之中。台灣的中小學藝術教育,長期以來在升學主義的壓抑下,早已流於形式。請問你有什麼對策?尤其文化部成立後,如何協調其與教育部在藝文推廣上的功能?同時,是否可以率先由政府部門做起藝文推廣,要求各級官員積極參與藝文活動?還有,正如科學知識的普及化,不必貶低或扭曲高深科學知識,如何讓藝文知識的普及化,不必以犧牲藝術的美學深度為前提?

A:對於大陸人權問題還是有一項堅持就是堅決不退讓,過度商業化的問題,有時候確實會有現實壓力,彈可以在特定需要關注的方面去減少商業化的影響,明年舉辦座談可以更多有更好的鋪陳。


九、公共電視

Q:1990年政府開始籌畫公共電視時,預定一年預算60億,是當時所有商業電視收入的三分之一,至今,歐洲、加拿大、澳洲、日本與韓國的公共電視,有些是這個最低規模,有些超過,請問總統候選人,你的文化願景,是不是要比照國際標準,建立公共電視?同時看齊海外國家,也讓公視提供收音機服務,並且在有了這個規模後,通過網際網路及手機對外傳播節目?同時提供資源,協助電影製作與播放?並成為藝文的宣傳管道,與展演平台,如製作或轉播各種文化活動與展演?

A:三年前520就任時就曾說過政府不要干預司法與媒體,公視過去做法是固定金費,如今新聞局修正案要有點彈性以發展空間配合相關需求,在未來選完之後可以在下個立法院會期討論。


十、文化外交

Q:文建會目前主導在世界各地成立「台灣書院」或據點,推廣「中華文化」和正體字。請總統候選人闡述,如何與對岸挾經濟力強勢傾銷的孔子學院分庭抗禮和區隔,達到有效傳播台灣文學、藝術、文化的目的,讓台灣文化可以與世界文化有更積極的交流。

A:基金會構想,現在仍在轉型狀態,文化外交預算相對有限,國外的文化外交的基金會都是額外成立,這樣的方式在未來是可以考慮並逐漸達成。針對大陸的打壓確實使國內義憤填膺,如果大陸在國際事務上繼續擠壓台灣,兩岸關係很難發展,互不破壞默契是一種原則,應該是台海和平之外延伸到國際社會,都需要再繼續努力,假如有這些狀況則會與大陸提出確的抗議與交涉。


十一、文化預算

Q:馬總統在2008年大選前承諾文化預算將提升至總預算4%,至今未能實現。請問您對文化預算的規模及應用的主軸如何規劃?各黨執政都有政治煙火秀的風氣現在又要用什麼說服文化界及全民,如果您執政,可以實現您今天承諾的文化願景?

A:正是因為目前不平和才需要去平衡,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有衝突就是透過環評,路是人走出來,仔細去思考就一定會有回家的路,然而找出一個平衡點才是解決事情的最重要原則,因此以這樣的原則去達到共識,更可以做到所謂兼容並蓄。


十二、文化與政治

Q:您若當選,能否保證:不會再用文化的經費預算,去作政治文宣活動?您如何防止國家的文化藝術資源,一再被寡頭團隊所壟斷和掠奪?

A:保證我在位時我們兒女或妻子有相關職位可以提前辭職與提前退休,不會干涉到我國家上的公務,而建國百年預算與也與百年建國慶典是不相排擠的,建國百年有藝術家參與並不代表藝術有政治有所掛勾,是一種共襄盛舉的意義,沒有文化與政治干預的情形,主張政治不要干預藝術、新聞、文化,線再政治與政府的力量反而是支撐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