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m蕃薯藤新聞╱鍾宛玲 採訪報導 2011-12-15
一、文化與經濟發展
文化評論人郭力昕提問:
長期以來國家發展思維是經濟發展大於一切,使經濟部、經建會等這一類成為強勢部門,而文化、教育、環境等相關部會成為政府弱勢部門。文化部門不是被弱化,就是為了經濟發展思維所服務,經濟發展主義與文化深耕其實是不同的價值觀。請問蔡主席,您究竟有怎樣的決心站在文化深耕的價值立場上,例如,您剛剛說文化資產保存是最重要的事,但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被文建會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樂生療養院,為了捷運工程不願意增加成本改變路線,被中央和地方政府粗暴的拆遷,而當時民進黨執政的文建會沒有聲音和作為,現在被拆的只剩下30%的樂生院址,卻又將面臨走山的危機,如果您當選總統,面對這類的抉擇,請問您會怎麼做?
蔡英文回應:
每個國家在每個時代,它在政策的發展優先順序上跟權重上他有不同的思考。文化藝術或文化資產的保留,其實跟環保問題、山林保育問題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它畢竟是長久累積下來的資產,一旦它被破壞,它就不會再回來。它的不可回復性其實是我們要特別去注意的,也就是因為它一走就不會再回來,而它的累積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的。我也必須要承認台灣在經濟發展早期,它主要的重點就是,只要能夠把所有的外部成本降低,讓整個經濟發展的成本能夠以最低的成本來發展經濟,這是經濟發展早期的思考。
但台灣經濟發展其實已經到了不可完全以經濟為主要的思考點,用英文來講的就是說,你不能說economicgrowth at all cost,你不能完全沒有成本的概念,你必須把其它的成本概念放進來。換句話說,下一個階段可能是我們對於藝術文化、山林保育還有環境,其實他如果不是跟經濟等量其觀,就是更重要的東西。因為山林保育跟藝術文化,在進入一個經濟成熟的社會,它的價值,不論是經濟或是其他價值,很可能都超過經濟開發案的價值。所以在一個社會進入到成熟期的時候,它的價值取向不同,政策著重點也會不同。
樂生問題真的就是在我們規劃的過程中,每一次的開發案,都忘掉在開發案考慮的同時,要把環境保護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先放進去,我們都是把開發案做完以後,過關之後才發現這裡有一個、那裡有一個,才個案去解決。那個時候你解決問題的成本其實更高,而且其實更困難。
二、文創是以原創為核心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提問:
聯合國國際貿易發展會議裡,以四層的同心圓來呈現創意產業的概念,同心圓的最核心就是純藝術創作者,但您的十年政綱推動內容裡面強調的還是外圍第三層、第四層為商品服務的創意和延伸性的產品,對於大家最重視的原創核心並沒有顯現出更為積極的政策,這個部分比國民黨好不了多少。執政黨這幾年強推文創產業這個部分,完全跟原創核心切割,文創業每年200億都放在創投業務上,現在整個政策上越走越偏,請問您執政以後,將來如何補救?
蔡英文回應:
其實我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自己也真的好好地想了一下。沒有錯,我們早期在思考這些藝術、文化的問題時,比較強調經濟面的考量,但是忘掉了核心藝術、文化的價值,才是真正應該發展的。所以我剛才也在政見發表會時也講了,文建會要回歸核心文化藝術的保存跟發展。至於產業發展的面向,我們希望是用其他的經濟發展部會加入藝術文化的成分在它們經濟發展的層面。
也就是說,我希望將來文建會的預算,主要還是放在核心藝術文化的項目,而文化創意產業不應吃掉核心藝術文化所需要的經費和資源。我也希望文建會專注於核心藝術、文化的問題上。如果政府的機構有明確的分工,在很多資源分配也好,或者是行政的聚焦也好,就不會被稀釋掉。
三、ROT的文創園區
藝術家陳界仁提問:
從貴黨執政開始,到現在的國民黨,都把應由國家預算支持,讓文化專業經營的公共文化空間,以ROT模式交由商人經營,合約也一律從15年起跳,這使得應做為培植在地文化、藝術的公共場域成為以餐廳、商店、嘉年華活動為主的所謂文創園區。卻讓當初爭取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藝文團體,因付不起文創園區的昂貴租金而被全面地排除在外。華山文創園區如此、花蓮酒廠如此、而台中、嘉義、台南的一些國有基地也將比照辦理,請問蔡主席,您如果當選後將怎麼改變這種本末倒置,而且短視的文化政策?
蔡英文回應:
其實有點不太好意思,被說是短視的文化政策。我覺得專業的藝文工作者和團體如果沒有舞台可以練習或者展演,整個文化建設會失去它的意義。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一定要想辦法來解決。這題所提到幾個特別的園區,比如,文創園區的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的計畫,據我了解是這樣的,台北華山的園區跟花蓮的酒廠、台中的酒廠、嘉義、台南等,地點和大小差異都很大,應該可以分別來處理。
對於華山園區,我建議將這塊園區回到以藝文團體和藝文活動為主軸的利用方式,不過就是需要大家一起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討論如何永續經營它。
至於台中廠區,目前的狀況看起來還好,因為它已成為當地許多大學建築和設計科系學生定期展示成果的地方,也是舉辦其他各種展演會議的場所。至於花蓮和其他兩個地區的藝文活動算是比較偏遠的地區,它們可以空間利用的彈性相對也比較大,應該可以用最適合方法讓地方的藝文團體進駐。
總而言之,將來還是要在公部門在軟體跟硬體上做足夠的投資,一方面是趕快解決閒置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也提供藝文團體使用;其實如果我們編得出2.3億像夢想家的預算,這些問題的解決應該就不大,這些問題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是整個預算運用的比例問題。
四、藝文創作者工作保障
台北市創作者職業工會代表湯皇珍提問:
兩黨都注重社區營造,但社區營造跟藝術創作的生存是不同的問題。現在兩題關於藝術創作者的生存問題。第一、德國1983年就開始藝術家保險,以利在德國境內的從事藝術創作的專業人士及退休工作等相關權益,各地的職業藝術家組織是由地方政府的文化經費跟空間的長期編列的。2011年台灣的藝術創作者組成職業工會,建立藝術創作之專業工作身份和職業條件機制,文化部要如何繼續協助?並進一步針對藝術創作者的特殊性、工作型態、工作所需的排演場、展場、工作室、智慧財產權保護、稅務等工作相關權益進行應有的配套措施呢?
第二、文化藝術可以讓公共工程發包、採購、或OT嗎?藝術家是廠商,藝術品是工時工料的偽製品嗎?政府今後會以其他何種方式催生文化藝術活動?
蔡英文回應:
我覺得目前成立的職業工會,已經納入勞保、健保給付等最基本的保障,對這點我們會持開放的態度,其實應該是鼓勵的態度。我們鼓勵藝術創作者成立職業工會,以保障全台灣各地的藝術工作者。
政府各部門對藝術創作工作內涵和型態、觀念跟認知相對不同,所以常造成工作的保障上或社會福利的政策的設計上,經常忽略文化藝術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納入跟整併會比較困難,比如健保分類、就業保險法、就業服務法這些規定都應重新思考這些問題的必要。
所以就像您剛剛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們要重新檢視法律規範或解釋,必要時請勞委會和文化界人士共同組一個專案小組解決相關問題,還有相關身分適用權益保障的範圍。
但有一個問題,如何公正客觀進行藝術家的身分認定,這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我的想法是由專業團體自己進行認定,應該是最好的方法,政府應該思考協助,由公信力的藝術文化專業團體來涉入。
至於很多的文化採購項目,用現在競標和其他方式,我也覺得有一些政府採購法應該要重新思考,畢竟文化藝術的東西並不像是一般的物資採購。
五、語言與文化
導演林正盛提問: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有非常多的種族,大概至少有十幾種語言的存在、文化的存在。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每次選舉我們就聽到候選人都會利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去問候選民。無可厚非,這是一種拉近選民的親切做法。但就文化來說,它必須是生活裡面,當下的,不斷被運作的。
剛剛蔡主席提到,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政策希望比照像聯合國的保護遺產的方法,但我更希望聽到的是,是不是在當下立即生活。台灣現在的生活裡面,這些語言如果在教育中、在文化中被充分的活用,它不會在未來變成博物館的東西,而是會繼續在我們的生活裡面,繼續走下去,想聽聽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政策?
蔡英文回應:
我想,在今天的台灣,其實是一個族群多元,而且藝術也很多元的社會。文化政策必須反映這個事實,來建立一個尊重差異、和諧共處、多元文化的社會和國家。所以我們在十年政綱中已經明確主張,就是我們要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定位。
語言權是文化公民權的一種,應該尊重跨文化的表現形式,不論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灣的客家、台灣的福佬或者是台灣的華語,都是我們國家的語言,所以我們應該一律保障平等,不會因為政策的推行而壓抑公民在生活中使用族群語言的權力。
現在的所謂國語和所謂台語的措施,在官方的場合都必須用這樣的原則來重新定義跟使用。在文化設施方面,我們更應該逐一回應現況,包含促進各地方語言的使用,以及不同的藝術類型呈現的施政。
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語言使用的頻率和場域,我們必須創造那個場域,所以我覺得在很多的公共場所,還有公共廣播還有很多的政府機構的場合,其實多語言的使用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創造出場域,你在不同的場域,會碰到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自然而然就開始有學習的情境,如果只是在學校學習是不夠的,當然在學校裡的母語教育也還是要強化。
六、專業藝文場館不足
當代藝術中心姚瑞中提問:
台灣到處都是文物館、文化中心、文創園區,但是氾濫的空間治理,卻稀釋專業了藝文空間產生的可能。相對之下,過去十年視覺藝術界並沒有新的美術館或專業館舍的設立,反倒是表演藝術界起碼有七個大型展演場地陸續建設當中。但整體而言,藝文界更需要的是能夠累積專業性、學術性、實驗性及國際交流的中、小型展演空間。請問蔡主席,我們是否應該檢討大型場館都交由財團統包的政策?未來政府是否有規劃任何中、小型專業藝文展演館舍的計畫?此外,許多民間藝文展演空間都面臨不合時宜的法規制肘,有關單位是否可以積極修法或是進行獎勵的政策,以改善民間團體經營藝文空間的艱困處境?遍布全國的蚊子館,是否可以比照英、法等國,挪出部分空間供藝文工作者使用?
蔡英文回應:
是,我的計畫是這樣,我們要優先進行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基本上我不主張一開始就規劃新文化建設的項目,但要強調對全台灣各地閒置空間的調查,使得這些空間能夠活化,提供藝術和文化工作再利用。至於我們現在正在興建中的大型文化館舍,我們應該開始進行功能檢討。比如衛武營、台中歌劇院、流行音樂中心、台北藝術中心,還有板新的歌劇院。現在都再全面規畫中。等這個都完成後,台灣將會出現相當多的表演設施。我們現在就應該盡速跟各界對話,形成討論跟對焦,充分橫向統合跟分工,建立各館之間妥適的功能分配跟設置的經營內容。
藝文界所需要的是鑽研學術性、實驗性、國際交流的中、小型展演空間,那我們就應該在適當的館舍內納入。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中的這些建設項目,必須要重新思考,看看能在多少的範圍之內,可以轉換成他們現在所需要的專業性或學術性的中、小型空間,除了大型展演的空間之外。
此外,檢討不合時宜的法規,協助民間展演設施的合法營運,甚至釋出、提出各種改善條件,都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
七、文化人才外移
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胡朝聖提問:
蔡主席您好,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磁吸效應下,導致台灣工商領域經營管理人才大量西進、流失,影響整體經濟發展,如今這也蔓延到整體台灣的藝文圈,在長期缺乏政府資源提供與培養下,藝文人才總在自生自滅的邊緣中尋找生機,或者就轉向別的領域發展,相對於許多國家,我們看不到台灣政府在培養人才上的政策,這關乎到一個國家文化的主體性與永續發展,是必須納入到國安層級上的思考;而今加上對岸藝術環境的開放,有更多的藝文人才選擇離開台灣,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
蔡英文回應:
這幾年我們是有看到一些台灣的優秀人才,包括文化的人才遭大陸的磁吸效應影響,大量外移,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政府應該要審慎面對,不然台灣的各領域,不單只是藝術文化領域,很快就會空洞化,尤其在人才的空洞化問題上。
「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因此我們要確保台灣創作環境的自由,提供藝術創作者適合的空間,對藝術創作者提供生活的保障等,都是政府應該積極處理的事情。留住台灣優秀的人才,我們必須要凝聚一部切中需求、合適文化的《文化基本法》,把整個文化建設和文化人才培育的基礎,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建構。
另外,我要強調的是,對於青年人才的培育,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是學校都應該提出具體的措施,必要的時候,我也主張由行政院召開專案會議來討論這些事情。我也必須說,這種藝術文化的人才,將來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國際競爭,所以我們也希望本土培育的藝術文化人才有國際競爭的能量,我們當然希望他們能夠深耕在台灣,但我們也鼓勵他們走出台灣,到中國,到其他世界各地去,能夠有一個發展的空間。所以我們強調的不只是一個本土的藝術文化產業,而是可以在國際間發展的文化產業。
八、 藝文教育推廣
電視暨電影導演王小棣提問:
之前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年輕導演在臉書上轉PO一個文章說,法國高中也教哲學,他不是要培養哲學家,他只是希望每個公民都有思辨的能力、頭腦清晰。我想文化可以提供的養份也不遑多讓。我在台東也認識一個小學校長,他照原住民的傳統,蓋房子的時候讓畢業生把他們人生的願望寫起來,放在甕裡面,蓋在房子上。
還有小朋友說,「校長,蓋好了,我寫錯了,想改一下。」但是我想政府大部分時候,面對升學主義,常常對於文化或藝文教育常常是束手無策的,在地方上,預算也大多用在蓋大型的表演場地,也不管民眾有沒有欣賞的能力、怎麼樣吸收這些藝術。請問你執政會怎麼做?
蔡英文回應:
您提到的問題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尤其在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的過程,固然是因為學生因為要考試,所以很多時間都被擠壓掉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這些美學的教育也好、音樂教育也好,其實我們要思考,我們是否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我的感覺是我們的教育還是在「傾向培育生產者」的角度。事實上,培育欣賞者和文化藝術的參與者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他的培育的效益更大。
您剛才講的其實就是要讓小朋友可以在不同的環境裡面參與整個文化藝術建構的過程,甚至她自己可以參與。無論他站在一個生產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一個藝術文化欣賞者或參與者的角度,其實兩個角度都是好的。這跟我們將來的十二年國教很有關係,因十二年國教內全部都不需要考試,學生會釋放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強化藝術欣賞能力,這不但是讓他們的人格發展跟教育發展能夠更完整,而且在整個將來的養成過程中,能有一種多元的訓練,所以將來在各種職場的競爭其實是更精彩的,具有競爭力。所以您講的情況其實也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教育跟養成,是不是要重新檢驗一遍,特別是「我們的老師可能要重新教育」。
九、公共電視
交大傳播系副教授魏玓提問:
公共廣電媒體向來是先進民主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然而我國公共電視自1998年開播以來,卻因缺乏充足的預算與完善的法令制度,不但無法與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並駕齊驅,晚境的營運更是陷入困境,在英國每位國民想有的公共廣電服務預算大約是3500元台幣;日本是1400元;韓國也有380元;但我國國民卻只有40元。民進黨執政期間對於公共電視預算的撥付也是非常被動,請問蔡主席,在您的文化建設遠景當中,是否包含向國際標準看齊,增加相關預算、積極建設我國的公共電視。同時,您是否同意迅速建立完善的法令制度,以維護公視的獨立自主和超然發展?
蔡英文回應:
我因為受英國教育且長期看BBC,我真的覺得我們的公視政策真的是要好好思考。我的教育養成的過程跟我在生涯發展的過程其實我受BBC的影響很多。它不論是在戲劇,或是各種領域的資訊取得,或是新聞資訊的取得,其實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公共電視體系,它不但是電視,而且還有廣播,對即時資訊的取得,藝術、教育、文化、科技的取得,其實都很完整,因為它不商業化,所以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去專業呈現一個你必須要聚焦的公共事務。甚至於他們拍的電影都很好看,電視劇也都很好看。所以我是覺得,我們的公共電視政策,如果我有主導權,我相信我明年如果做總統,應該有主導權,我真的會好好的把它弄一弄。
除了它的預算增加之外,有幾個必須要注意:首先,就是現在有華視及公視集團,所以華視的資產是可以活用的。第二,公視除了國家的預算經費注入之外,它有沒有其他的收費可能性,因為英國的BBC其實是可以收費的。你必須要讓他財務有一定的充足性,它才能夠去創作那種商業電台沒有辦法創作出來的。第三,你必須要有一套體系,確保公視是專業經營的,而且其公司治理是很強的。第四,絕對不能用政治去干擾它,因為公視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公共資產,所以我們要重新檢視。
十、文化外交
策展人徐文瑞提問:
主席您好,剛剛有提到外交部的文化預算,我想就針對文化外交提出兩個問題:在全球化關注軟實力之際,文化交流是外交的重要部分,以當前台灣國際地位的特殊狀況來說,我們更需要在外交上有獨特的戰略。蔡主席您在文化外交的戰略上有什麼想法以及具體的規畫。
第二個問題,文化外交不能總是由官方來主導,不能變相成為粗糙的國家宣傳與文化輸出,所以先進國家都會設置第三部門,由國家固定預算出資,由藝文專業人士負責經營。請問您對於當前官方的三大駐外文化中心,以及馬政府積極推行的台灣書院有什麼評價?將來又如何利用文化外交讓台灣文化在國際上能夠建立有質地的品牌?
蔡英文回應:
我覺得最糟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藝術文化賦予政治人物,但是藝術文化可以擔負一定的國家功能,但政治人物與一般國家的功能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主要在於政治是一種層次領域,但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往來,其實是很重要的。我常看到駐外的文化官員跟當地的藝術文化工作者銜接不起來,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背景跟共同的語言。但我也看過成功的案例,派出去的官員,原本就是有文化背景的人,所以政府在派任外交官的時候,必須考量文化背景。
另外,你講的沒有錯,這必須要有一個第三部門,由他們去跟熟悉相對領域的人進行交流互動,才能達到一個實質的文化交流,你讓一個不懂的人去傳教,不如讓他們自己去相互交流,這是我基本的觀點。至於台灣有台灣文化的特色,我們不需要跟中國去搶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已經內化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現在要彰顯的是台灣的文化,那我們要告訴世人的是,我們台灣的文化,它的精髓在哪裡,它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它的魅力在哪裡,那麼做為台灣文化,讓台灣人注入的元素在哪裡,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所以我覺得台灣書院應該做這個事情,倒也不是說真的去搶中國文化的正統這件事情。
十一、文化預算
詩人鴻鴻提問:
馬總統曾經承諾過4%的文化預算,當然我們知道他沒有實現。請問您對文化預算的規模還有它應用的比例會如何規劃?像現在文建會的年度預算裡有一半拿去做硬體建設,稀釋了可以厚植軟體的資源,其實這些興建中的大型館所,有的也很可能像核四廠一樣,可能蓋完才會形成更大的災難。
但事實上這種興建大型館所的風氣,還有飆節慶的煙火政治秀的風氣,其實始作俑者是從民進黨執政開始,當然如今是變本加厲,包括您剛提到您反對花蓮蓋30億的旋轉劇場,因為它不但危及自然的景觀和生態,更與地方的文化特質背道而馳,這種以利益輸送為主軸的開發案,您執政之後怎麼樣保證可以跳脫這種惡質的選舉考量,可以去避免或可以遏止這種討好地方和財團利益輸送的荒唐建設還有這些節慶?
蔡英文回應:
我就最後一個問題先回答,我要有一個好的主計長和一個好的財政部長替我守住國家財政支出的優先順序,我會告訴他優先順序在哪裡,您剛講的那些大型的很可能在我的施政優先順序的後面,所以他們可能輪不到。
所以我的預算將來是非常的有財政紀律,你要使用我的預算,我編列預算的時候,優先項目一定會先協調好,那我的主計長和財政部長都會看住我的優先順序,像你說的那種情況,地方的壓力再大,我的主計長如果撐得住他就撐得住。
所以重點在於主政者要把優先順序講清楚,國家在每個階段預算的使用都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你在這個階段你要先擬好每一個項目的優先順序,你的政務官、文官整個體系就跟著你來做,就算有再多的政治壓力都不會動到它整個結構的根本。
那4%,老實講真的在這個階段是真的不妥,你一下把它調到4%,真的有可能他們還不知道怎麼用,可能就會變成預算的浪費,所以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逐年增加的過程,無非是讓我們的藝術、文化的這個領域所需要的預算能夠充分地支應,那我們來逐年檢討我們所需要擴展的領域來做相對的預算來支應。
但是我這裡要同意一件事情,我們過去的文化預算常常都是重軟體輕內容,其實我們下一個階段應該是重內容,因為硬體的建設,其實現有的空間已經要重新檢討、重新配置,真正的重心還是在於內容,在於這部分,這是我所謂的優先順序。
十二、文化與政治
音樂家曾道雄提問:
我們台灣經過兩次的政黨輪替,剛才主席已經講了很多比較好的,或比較正面的文化政策,可是在我們看起來兩黨互相拷貝、互相複製的情況很嚴重,好比說我們大家在批評夢想家,其實民進黨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剛才主席已經承諾將來國家資源不會被少數的、寡頭的團隊所壟斷,同時也不會把文化的預算一定會拿去做政治文宣。您有所承諾,所以我就跳過這主題,我要請問剛剛談到很多劇場的成立,好比衛武營、台中歌劇院的部分,我很擔心會變成災難。現在我們本土的歌仔戲、南管,這些沒有自己的劇場,現在都放在兩廳院。
蔡英文回應:
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現在正在興建的這些大型的歌劇院或表演館,我們要把他們重新定位,我們在他們不同的館或是劇院,扮演的主要角色必須要去把它界定好,讓他們相互有分工,也有負擔不同層次的責任。
另外,我們不是只是一個大型的演出場所,其實這種大型的劇院或展演館,其實它也可以建設成中小型的專業表演場所。我在歐洲念書的時候,我很喜歡在中、小型的專業場子看,感覺是比大型的場子裡面看來得好。
換句話說,現在正在規畫和興建中的這些,我們都要重新拿出來檢討一番。讓我們的現在有些和尚找不到家的,將來我們讓他有個家、有個廟可以住。我已經看過河洛的歌仔戲團,我真的覺得,讓我覺得很傷心的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這麼少的錢的情況,還有這麼多人在堅持這件事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家真的要拿出資源來照顧他們,不能讓少數人繼續去堅持藝術文化的傳承,這個是一個國家應該要做的事情,「國家不能每件事情都追求大,國家對每一件事情也不能追求商業的效能,它的藝術的價值跟它在傳統文化上的價值,才是我們真正要去尊重的」。這個不是政務官或者官僚來決定,這必須有個專業的自治團體,他們共同來決定。
一、文化與經濟發展
文化評論人郭力昕提問:
長期以來國家發展思維是經濟發展大於一切,使經濟部、經建會等這一類成為強勢部門,而文化、教育、環境等相關部會成為政府弱勢部門。文化部門不是被弱化,就是為了經濟發展思維所服務,經濟發展主義與文化深耕其實是不同的價值觀。請問蔡主席,您究竟有怎樣的決心站在文化深耕的價值立場上,例如,您剛剛說文化資產保存是最重要的事,但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被文建會列為世界遺產潛力點之一的樂生療養院,為了捷運工程不願意增加成本改變路線,被中央和地方政府粗暴的拆遷,而當時民進黨執政的文建會沒有聲音和作為,現在被拆的只剩下30%的樂生院址,卻又將面臨走山的危機,如果您當選總統,面對這類的抉擇,請問您會怎麼做?
蔡英文回應:
每個國家在每個時代,它在政策的發展優先順序上跟權重上他有不同的思考。文化藝術或文化資產的保留,其實跟環保問題、山林保育問題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因為它畢竟是長久累積下來的資產,一旦它被破壞,它就不會再回來。它的不可回復性其實是我們要特別去注意的,也就是因為它一走就不會再回來,而它的累積是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的。我也必須要承認台灣在經濟發展早期,它主要的重點就是,只要能夠把所有的外部成本降低,讓整個經濟發展的成本能夠以最低的成本來發展經濟,這是經濟發展早期的思考。
但台灣經濟發展其實已經到了不可完全以經濟為主要的思考點,用英文來講的就是說,你不能說economicgrowth at all cost,你不能完全沒有成本的概念,你必須把其它的成本概念放進來。換句話說,下一個階段可能是我們對於藝術文化、山林保育還有環境,其實他如果不是跟經濟等量其觀,就是更重要的東西。因為山林保育跟藝術文化,在進入一個經濟成熟的社會,它的價值,不論是經濟或是其他價值,很可能都超過經濟開發案的價值。所以在一個社會進入到成熟期的時候,它的價值取向不同,政策著重點也會不同。
樂生問題真的就是在我們規劃的過程中,每一次的開發案,都忘掉在開發案考慮的同時,要把環境保護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先放進去,我們都是把開發案做完以後,過關之後才發現這裡有一個、那裡有一個,才個案去解決。那個時候你解決問題的成本其實更高,而且其實更困難。
二、文創是以原創為核心
獨立策展人胡永芬提問:
聯合國國際貿易發展會議裡,以四層的同心圓來呈現創意產業的概念,同心圓的最核心就是純藝術創作者,但您的十年政綱推動內容裡面強調的還是外圍第三層、第四層為商品服務的創意和延伸性的產品,對於大家最重視的原創核心並沒有顯現出更為積極的政策,這個部分比國民黨好不了多少。執政黨這幾年強推文創產業這個部分,完全跟原創核心切割,文創業每年200億都放在創投業務上,現在整個政策上越走越偏,請問您執政以後,將來如何補救?
蔡英文回應:
其實我在看這個問題的時候,我自己也真的好好地想了一下。沒有錯,我們早期在思考這些藝術、文化的問題時,比較強調經濟面的考量,但是忘掉了核心藝術、文化的價值,才是真正應該發展的。所以我剛才也在政見發表會時也講了,文建會要回歸核心文化藝術的保存跟發展。至於產業發展的面向,我們希望是用其他的經濟發展部會加入藝術文化的成分在它們經濟發展的層面。
也就是說,我希望將來文建會的預算,主要還是放在核心藝術文化的項目,而文化創意產業不應吃掉核心藝術文化所需要的經費和資源。我也希望文建會專注於核心藝術、文化的問題上。如果政府的機構有明確的分工,在很多資源分配也好,或者是行政的聚焦也好,就不會被稀釋掉。
三、ROT的文創園區
藝術家陳界仁提問:
從貴黨執政開始,到現在的國民黨,都把應由國家預算支持,讓文化專業經營的公共文化空間,以ROT模式交由商人經營,合約也一律從15年起跳,這使得應做為培植在地文化、藝術的公共場域成為以餐廳、商店、嘉年華活動為主的所謂文創園區。卻讓當初爭取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的藝文團體,因付不起文創園區的昂貴租金而被全面地排除在外。華山文創園區如此、花蓮酒廠如此、而台中、嘉義、台南的一些國有基地也將比照辦理,請問蔡主席,您如果當選後將怎麼改變這種本末倒置,而且短視的文化政策?
蔡英文回應:
其實有點不太好意思,被說是短視的文化政策。我覺得專業的藝文工作者和團體如果沒有舞台可以練習或者展演,整個文化建設會失去它的意義。這個問題我們必須一定要想辦法來解決。這題所提到幾個特別的園區,比如,文創園區的閒置空間的再利用的計畫,據我了解是這樣的,台北華山的園區跟花蓮的酒廠、台中的酒廠、嘉義、台南等,地點和大小差異都很大,應該可以分別來處理。
對於華山園區,我建議將這塊園區回到以藝文團體和藝文活動為主軸的利用方式,不過就是需要大家一起平心靜氣的坐下來討論如何永續經營它。
至於台中廠區,目前的狀況看起來還好,因為它已成為當地許多大學建築和設計科系學生定期展示成果的地方,也是舉辦其他各種展演會議的場所。至於花蓮和其他兩個地區的藝文活動算是比較偏遠的地區,它們可以空間利用的彈性相對也比較大,應該可以用最適合方法讓地方的藝文團體進駐。
總而言之,將來還是要在公部門在軟體跟硬體上做足夠的投資,一方面是趕快解決閒置的問題,另外一方面也提供藝文團體使用;其實如果我們編得出2.3億像夢想家的預算,這些問題的解決應該就不大,這些問題沒有想像中的困難,只是整個預算運用的比例問題。
四、藝文創作者工作保障
台北市創作者職業工會代表湯皇珍提問:
兩黨都注重社區營造,但社區營造跟藝術創作的生存是不同的問題。現在兩題關於藝術創作者的生存問題。第一、德國1983年就開始藝術家保險,以利在德國境內的從事藝術創作的專業人士及退休工作等相關權益,各地的職業藝術家組織是由地方政府的文化經費跟空間的長期編列的。2011年台灣的藝術創作者組成職業工會,建立藝術創作之專業工作身份和職業條件機制,文化部要如何繼續協助?並進一步針對藝術創作者的特殊性、工作型態、工作所需的排演場、展場、工作室、智慧財產權保護、稅務等工作相關權益進行應有的配套措施呢?
第二、文化藝術可以讓公共工程發包、採購、或OT嗎?藝術家是廠商,藝術品是工時工料的偽製品嗎?政府今後會以其他何種方式催生文化藝術活動?
蔡英文回應:
我覺得目前成立的職業工會,已經納入勞保、健保給付等最基本的保障,對這點我們會持開放的態度,其實應該是鼓勵的態度。我們鼓勵藝術創作者成立職業工會,以保障全台灣各地的藝術工作者。
政府各部門對藝術創作工作內涵和型態、觀念跟認知相對不同,所以常造成工作的保障上或社會福利的政策的設計上,經常忽略文化藝術工作的特殊性,使得納入跟整併會比較困難,比如健保分類、就業保險法、就業服務法這些規定都應重新思考這些問題的必要。
所以就像您剛剛提出的那些問題,我們要重新檢視法律規範或解釋,必要時請勞委會和文化界人士共同組一個專案小組解決相關問題,還有相關身分適用權益保障的範圍。
但有一個問題,如何公正客觀進行藝術家的身分認定,這是最關鍵的問題所在。我的想法是由專業團體自己進行認定,應該是最好的方法,政府應該思考協助,由公信力的藝術文化專業團體來涉入。
至於很多的文化採購項目,用現在競標和其他方式,我也覺得有一些政府採購法應該要重新思考,畢竟文化藝術的東西並不像是一般的物資採購。
五、語言與文化
導演林正盛提問:
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我們有非常多的種族,大概至少有十幾種語言的存在、文化的存在。語言是文化的根本,每次選舉我們就聽到候選人都會利用各種不同的語言去問候選民。無可厚非,這是一種拉近選民的親切做法。但就文化來說,它必須是生活裡面,當下的,不斷被運作的。
剛剛蔡主席提到,對少數民族的語言政策希望比照像聯合國的保護遺產的方法,但我更希望聽到的是,是不是在當下立即生活。台灣現在的生活裡面,這些語言如果在教育中、在文化中被充分的活用,它不會在未來變成博物館的東西,而是會繼續在我們的生活裡面,繼續走下去,想聽聽接下來會有什麼樣的政策?
蔡英文回應:
我想,在今天的台灣,其實是一個族群多元,而且藝術也很多元的社會。文化政策必須反映這個事實,來建立一個尊重差異、和諧共處、多元文化的社會和國家。所以我們在十年政綱中已經明確主張,就是我們要推動《國家語言發展法》,賦予各族群語言、國家語言的定位。
語言權是文化公民權的一種,應該尊重跨文化的表現形式,不論是台灣的原住民族、台灣的客家、台灣的福佬或者是台灣的華語,都是我們國家的語言,所以我們應該一律保障平等,不會因為政策的推行而壓抑公民在生活中使用族群語言的權力。
現在的所謂國語和所謂台語的措施,在官方的場合都必須用這樣的原則來重新定義跟使用。在文化設施方面,我們更應該逐一回應現況,包含促進各地方語言的使用,以及不同的藝術類型呈現的施政。
但是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語言使用的頻率和場域,我們必須創造那個場域,所以我覺得在很多的公共場所,還有公共廣播還有很多的政府機構的場合,其實多語言的使用是必要的。
如果我們創造出場域,你在不同的場域,會碰到不同的人講不同的話,自然而然就開始有學習的情境,如果只是在學校學習是不夠的,當然在學校裡的母語教育也還是要強化。
六、專業藝文場館不足
當代藝術中心姚瑞中提問:
台灣到處都是文物館、文化中心、文創園區,但是氾濫的空間治理,卻稀釋專業了藝文空間產生的可能。相對之下,過去十年視覺藝術界並沒有新的美術館或專業館舍的設立,反倒是表演藝術界起碼有七個大型展演場地陸續建設當中。但整體而言,藝文界更需要的是能夠累積專業性、學術性、實驗性及國際交流的中、小型展演空間。請問蔡主席,我們是否應該檢討大型場館都交由財團統包的政策?未來政府是否有規劃任何中、小型專業藝文展演館舍的計畫?此外,許多民間藝文展演空間都面臨不合時宜的法規制肘,有關單位是否可以積極修法或是進行獎勵的政策,以改善民間團體經營藝文空間的艱困處境?遍布全國的蚊子館,是否可以比照英、法等國,挪出部分空間供藝文工作者使用?
蔡英文回應:
是,我的計畫是這樣,我們要優先進行閒置空間的再利用,基本上我不主張一開始就規劃新文化建設的項目,但要強調對全台灣各地閒置空間的調查,使得這些空間能夠活化,提供藝術和文化工作再利用。至於我們現在正在興建中的大型文化館舍,我們應該開始進行功能檢討。比如衛武營、台中歌劇院、流行音樂中心、台北藝術中心,還有板新的歌劇院。現在都再全面規畫中。等這個都完成後,台灣將會出現相當多的表演設施。我們現在就應該盡速跟各界對話,形成討論跟對焦,充分橫向統合跟分工,建立各館之間妥適的功能分配跟設置的經營內容。
藝文界所需要的是鑽研學術性、實驗性、國際交流的中、小型展演空間,那我們就應該在適當的館舍內納入。換句話說,我們現在正在進行中的這些建設項目,必須要重新思考,看看能在多少的範圍之內,可以轉換成他們現在所需要的專業性或學術性的中、小型空間,除了大型展演的空間之外。
此外,檢討不合時宜的法規,協助民間展演設施的合法營運,甚至釋出、提出各種改善條件,都是政府應該要做的事情。
七、文化人才外移
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胡朝聖提問:
蔡主席您好,近幾年在中國大陸市場磁吸效應下,導致台灣工商領域經營管理人才大量西進、流失,影響整體經濟發展,如今這也蔓延到整體台灣的藝文圈,在長期缺乏政府資源提供與培養下,藝文人才總在自生自滅的邊緣中尋找生機,或者就轉向別的領域發展,相對於許多國家,我們看不到台灣政府在培養人才上的政策,這關乎到一個國家文化的主體性與永續發展,是必須納入到國安層級上的思考;而今加上對岸藝術環境的開放,有更多的藝文人才選擇離開台灣,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並提出解決之道 ?
蔡英文回應:
這幾年我們是有看到一些台灣的優秀人才,包括文化的人才遭大陸的磁吸效應影響,大量外移,這確實是一個嚴重的問題,政府應該要審慎面對,不然台灣的各領域,不單只是藝術文化領域,很快就會空洞化,尤其在人才的空洞化問題上。
「留住人才」最重要的就是要打造一個適合人才發展的環境,因此我們要確保台灣創作環境的自由,提供藝術創作者適合的空間,對藝術創作者提供生活的保障等,都是政府應該積極處理的事情。留住台灣優秀的人才,我們必須要凝聚一部切中需求、合適文化的《文化基本法》,把整個文化建設和文化人才培育的基礎,能夠有一個完整的建構。
另外,我要強調的是,對於青年人才的培育,不管是政府部門或是學校都應該提出具體的措施,必要的時候,我也主張由行政院召開專案會議來討論這些事情。我也必須說,這種藝術文化的人才,將來我們面對的還是一個國際競爭,所以我們也希望本土培育的藝術文化人才有國際競爭的能量,我們當然希望他們能夠深耕在台灣,但我們也鼓勵他們走出台灣,到中國,到其他世界各地去,能夠有一個發展的空間。所以我們強調的不只是一個本土的藝術文化產業,而是可以在國際間發展的文化產業。
八、 藝文教育推廣
電視暨電影導演王小棣提問:
之前在臉書上看到一個年輕導演在臉書上轉PO一個文章說,法國高中也教哲學,他不是要培養哲學家,他只是希望每個公民都有思辨的能力、頭腦清晰。我想文化可以提供的養份也不遑多讓。我在台東也認識一個小學校長,他照原住民的傳統,蓋房子的時候讓畢業生把他們人生的願望寫起來,放在甕裡面,蓋在房子上。
還有小朋友說,「校長,蓋好了,我寫錯了,想改一下。」但是我想政府大部分時候,面對升學主義,常常對於文化或藝文教育常常是束手無策的,在地方上,預算也大多用在蓋大型的表演場地,也不管民眾有沒有欣賞的能力、怎麼樣吸收這些藝術。請問你執政會怎麼做?
蔡英文回應:
您提到的問題也是我長久以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尤其在從小學一直到高中畢業的過程,固然是因為學生因為要考試,所以很多時間都被擠壓掉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們這些美學的教育也好、音樂教育也好,其實我們要思考,我們是否給孩子正確的教育,我的感覺是我們的教育還是在「傾向培育生產者」的角度。事實上,培育欣賞者和文化藝術的參與者也是很重要的,而且他的培育的效益更大。
您剛才講的其實就是要讓小朋友可以在不同的環境裡面參與整個文化藝術建構的過程,甚至她自己可以參與。無論他站在一個生產者的角度,或是站在一個藝術文化欣賞者或參與者的角度,其實兩個角度都是好的。這跟我們將來的十二年國教很有關係,因十二年國教內全部都不需要考試,學生會釋放出一定的時間,讓他們強化藝術欣賞能力,這不但是讓他們的人格發展跟教育發展能夠更完整,而且在整個將來的養成過程中,能有一種多元的訓練,所以將來在各種職場的競爭其實是更精彩的,具有競爭力。所以您講的情況其實也是這幾年來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就是我們的教育跟養成,是不是要重新檢驗一遍,特別是「我們的老師可能要重新教育」。
九、公共電視
交大傳播系副教授魏玓提問:
公共廣電媒體向來是先進民主國家重要的文化建設項目,然而我國公共電視自1998年開播以來,卻因缺乏充足的預算與完善的法令制度,不但無法與先進國家的公共電視並駕齊驅,晚境的營運更是陷入困境,在英國每位國民想有的公共廣電服務預算大約是3500元台幣;日本是1400元;韓國也有380元;但我國國民卻只有40元。民進黨執政期間對於公共電視預算的撥付也是非常被動,請問蔡主席,在您的文化建設遠景當中,是否包含向國際標準看齊,增加相關預算、積極建設我國的公共電視。同時,您是否同意迅速建立完善的法令制度,以維護公視的獨立自主和超然發展?
蔡英文回應:
我因為受英國教育且長期看BBC,我真的覺得我們的公視政策真的是要好好思考。我的教育養成的過程跟我在生涯發展的過程其實我受BBC的影響很多。它不論是在戲劇,或是各種領域的資訊取得,或是新聞資訊的取得,其實它是一個全方位的公共電視體系,它不但是電視,而且還有廣播,對即時資訊的取得,藝術、教育、文化、科技的取得,其實都很完整,因為它不商業化,所以也可以一定程度地去專業呈現一個你必須要聚焦的公共事務。甚至於他們拍的電影都很好看,電視劇也都很好看。所以我是覺得,我們的公共電視政策,如果我有主導權,我相信我明年如果做總統,應該有主導權,我真的會好好的把它弄一弄。
除了它的預算增加之外,有幾個必須要注意:首先,就是現在有華視及公視集團,所以華視的資產是可以活用的。第二,公視除了國家的預算經費注入之外,它有沒有其他的收費可能性,因為英國的BBC其實是可以收費的。你必須要讓他財務有一定的充足性,它才能夠去創作那種商業電台沒有辦法創作出來的。第三,你必須要有一套體系,確保公視是專業經營的,而且其公司治理是很強的。第四,絕對不能用政治去干擾它,因為公視是一個國家非常重要的公共資產,所以我們要重新檢視。
十、文化外交
策展人徐文瑞提問:
主席您好,剛剛有提到外交部的文化預算,我想就針對文化外交提出兩個問題:在全球化關注軟實力之際,文化交流是外交的重要部分,以當前台灣國際地位的特殊狀況來說,我們更需要在外交上有獨特的戰略。蔡主席您在文化外交的戰略上有什麼想法以及具體的規畫。
第二個問題,文化外交不能總是由官方來主導,不能變相成為粗糙的國家宣傳與文化輸出,所以先進國家都會設置第三部門,由國家固定預算出資,由藝文專業人士負責經營。請問您對於當前官方的三大駐外文化中心,以及馬政府積極推行的台灣書院有什麼評價?將來又如何利用文化外交讓台灣文化在國際上能夠建立有質地的品牌?
蔡英文回應:
我覺得最糟的一件事情,就是把藝術文化賦予政治人物,但是藝術文化可以擔負一定的國家功能,但政治人物與一般國家的功能有什麼地方不一樣?主要在於政治是一種層次領域,但是文化與文化之間的往來,其實是很重要的。我常看到駐外的文化官員跟當地的藝術文化工作者銜接不起來,因為他們沒有共同的背景跟共同的語言。但我也看過成功的案例,派出去的官員,原本就是有文化背景的人,所以政府在派任外交官的時候,必須考量文化背景。
另外,你講的沒有錯,這必須要有一個第三部門,由他們去跟熟悉相對領域的人進行交流互動,才能達到一個實質的文化交流,你讓一個不懂的人去傳教,不如讓他們自己去相互交流,這是我基本的觀點。至於台灣有台灣文化的特色,我們不需要跟中國去搶中國文化的特色,中國文化已經內化成台灣文化的一部分,我們現在要彰顯的是台灣的文化,那我們要告訴世人的是,我們台灣的文化,它的精髓在哪裡,它迷人的地方在哪裡,它的魅力在哪裡,那麼做為台灣文化,讓台灣人注入的元素在哪裡,這才是我們真正要做的,所以我覺得台灣書院應該做這個事情,倒也不是說真的去搶中國文化的正統這件事情。
十一、文化預算
詩人鴻鴻提問:
馬總統曾經承諾過4%的文化預算,當然我們知道他沒有實現。請問您對文化預算的規模還有它應用的比例會如何規劃?像現在文建會的年度預算裡有一半拿去做硬體建設,稀釋了可以厚植軟體的資源,其實這些興建中的大型館所,有的也很可能像核四廠一樣,可能蓋完才會形成更大的災難。
但事實上這種興建大型館所的風氣,還有飆節慶的煙火政治秀的風氣,其實始作俑者是從民進黨執政開始,當然如今是變本加厲,包括您剛提到您反對花蓮蓋30億的旋轉劇場,因為它不但危及自然的景觀和生態,更與地方的文化特質背道而馳,這種以利益輸送為主軸的開發案,您執政之後怎麼樣保證可以跳脫這種惡質的選舉考量,可以去避免或可以遏止這種討好地方和財團利益輸送的荒唐建設還有這些節慶?
蔡英文回應:
我就最後一個問題先回答,我要有一個好的主計長和一個好的財政部長替我守住國家財政支出的優先順序,我會告訴他優先順序在哪裡,您剛講的那些大型的很可能在我的施政優先順序的後面,所以他們可能輪不到。
所以我的預算將來是非常的有財政紀律,你要使用我的預算,我編列預算的時候,優先項目一定會先協調好,那我的主計長和財政部長都會看住我的優先順序,像你說的那種情況,地方的壓力再大,我的主計長如果撐得住他就撐得住。
所以重點在於主政者要把優先順序講清楚,國家在每個階段預算的使用都有不同的優先順序,你在這個階段你要先擬好每一個項目的優先順序,你的政務官、文官整個體系就跟著你來做,就算有再多的政治壓力都不會動到它整個結構的根本。
那4%,老實講真的在這個階段是真的不妥,你一下把它調到4%,真的有可能他們還不知道怎麼用,可能就會變成預算的浪費,所以我們還是要有一個漸進的過程,逐年增加的過程,無非是讓我們的藝術、文化的這個領域所需要的預算能夠充分地支應,那我們來逐年檢討我們所需要擴展的領域來做相對的預算來支應。
但是我這裡要同意一件事情,我們過去的文化預算常常都是重軟體輕內容,其實我們下一個階段應該是重內容,因為硬體的建設,其實現有的空間已經要重新檢討、重新配置,真正的重心還是在於內容,在於這部分,這是我所謂的優先順序。
十二、文化與政治
音樂家曾道雄提問:
我們台灣經過兩次的政黨輪替,剛才主席已經講了很多比較好的,或比較正面的文化政策,可是在我們看起來兩黨互相拷貝、互相複製的情況很嚴重,好比說我們大家在批評夢想家,其實民進黨也是五十步笑百步。
剛才主席已經承諾將來國家資源不會被少數的、寡頭的團隊所壟斷,同時也不會把文化的預算一定會拿去做政治文宣。您有所承諾,所以我就跳過這主題,我要請問剛剛談到很多劇場的成立,好比衛武營、台中歌劇院的部分,我很擔心會變成災難。現在我們本土的歌仔戲、南管,這些沒有自己的劇場,現在都放在兩廳院。
蔡英文回應:
這就是我剛才講的,我們現在正在興建的這些大型的歌劇院或表演館,我們要把他們重新定位,我們在他們不同的館或是劇院,扮演的主要角色必須要去把它界定好,讓他們相互有分工,也有負擔不同層次的責任。
另外,我們不是只是一個大型的演出場所,其實這種大型的劇院或展演館,其實它也可以建設成中小型的專業表演場所。我在歐洲念書的時候,我很喜歡在中、小型的專業場子看,感覺是比大型的場子裡面看來得好。
換句話說,現在正在規畫和興建中的這些,我們都要重新拿出來檢討一番。讓我們的現在有些和尚找不到家的,將來我們讓他有個家、有個廟可以住。我已經看過河洛的歌仔戲團,我真的覺得,讓我覺得很傷心的是,在這麼艱困的環境、這麼少的錢的情況,還有這麼多人在堅持這件事情。
如果是這樣的話,國家真的要拿出資源來照顧他們,不能讓少數人繼續去堅持藝術文化的傳承,這個是一個國家應該要做的事情,「國家不能每件事情都追求大,國家對每一件事情也不能追求商業的效能,它的藝術的價值跟它在傳統文化上的價值,才是我們真正要去尊重的」。這個不是政務官或者官僚來決定,這必須有個專業的自治團體,他們共同來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