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20日 星期日

掌握國際語彙 文創品牌亮起來

今天兩岸擁有許多優質的品牌,在不同的領域裡汲汲營營,可是我們日以繼夜的成果,卻難以在全球競爭中得到巨大的回響,尤其是文化創意品牌,因為產業性質的關係,若沒有掌握好國際語彙的拿捏,很容易在跨文化的情勢下,產生無形的文化鴻溝,特別容易感受到一種「不認識、沒聽過」的窘境,這正是缺乏以集體力量來提升華人品牌的活力與能見度的一個症狀。
我在建立法藍瓷這個文化創意品牌的過程中,體認到要形成一個優勢的文化創意產業,一定要建立一條「以創意為核心,以科技為後盾,以人文藝術為訴求,以市場為導向」,結合了生產、行銷與服務,所創造出來最具競爭力的價值鏈。
台灣的文創產業現況,亟需一個擁有固定比例的國家預算,有權責整合調度經濟、文化與教育三大區塊的中央級單位,成立「亞太文創產業運籌中心」,將占四分之一全球市場的「華文區域」納入我們的文化腹地,提高台灣的文化戰略地位。為此,行政院應該盡快籌組文化部。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看來像是兼顧各方,百利無一害的事業,但要發展順利,其門檻也相對高大,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更重要的是「人心素質」的提升,尤其是全民美育的養成。
再者,以公共力量來成立文創園區,投資在一個或數個得以發揮重點企業育成、概念交流、市場測試、智庫輔導、通路開發、世界接軌等功效的平台,讓一個地方性的工作室,也有機會快速進軍都會及國際市場,而不是像現在兩岸所謂的文創基地一樣,園區設立後效益及使用率不佳,後期政策支撐乏力,多半成了變相土地開發或是浪費公帑的預算殺手。
固定的文化預算也應用於外貿政策轉型,外貿協會及駐外單位都應被賦予權責,從代工導向轉型成為通路導向,舉辦大規模且有主題的國際活動,例如引領華語圈文化輿論潮流的華人論壇或華人品牌精品獎,幫助國內企業品牌行銷到國際。
我國政府的駐外機構也都是理所當然的台灣品牌合縱的成員,外交的大筆經費人力之中,只要投入一部分,用在為台灣品牌與國外市場牽起橋樑,特別是聯絡國際媒體與當地重要的組織企業,還有爭取國外資源等,便可創造多贏的局面。
(本文摘自《玩美法藍瓷─陳立恆的文創人生路》一書)
【2011/03/21 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