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 星期四

談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走向


從民間私人贊助藝文活動談國家文化政策發展的走向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簡稱AVAT視盟),長久以來一直堅守監督政府相關文化政策制定的角色,在過去的一年裡,針對視覺藝術預算調配的問題,以及閒置空間活化的建議等,多次與文建會往來協調、商議。
近期更針對文創院與文創法可能傾向產業化之疑慮,親向文建會主委表達立場與想法,爭取一定配額的原創藝術相關意見的董事席位。就在公部門頻頻釋出令視覺藝術界備感受到重視的善意時,民間也有令人振奮的消息傳出,展現了台灣深具人情味的活力。
長期關心台灣視覺藝術發展的一位進口傢俱商,與畫廊合作推動了一個有別於時下獎助觀念的競獎─「35藝術家支持計畫」。該計畫提供獲獎藝術家為期一年、每月3.5萬元的分期支助,但不用獎金換取圖像版權使用,或者作品購買等;該獎助不求任何實質上的回饋,而希望獎金能做為藝術家創作上的生活支持,讓其能在不擔憂經濟窘迫的現實下,專心地創作。單純提供藝術家創作生活上的支柱,其眼光望向的是未來藝術發展的環境,而非僅著眼於當下的利益回饋。

不求回饋地給予,在慈善事業上頗為多見;同樣地,「35計畫」也是在抱持著無私奉獻的心之下所推行的支持活動。幕後支持者有感於取之社會甚多,視「給予」為一種感恩的回響,於是懷著企求整體藝術創作環境更為完善的心,設立了此一別具心思的另類支持計畫。對其而言,給予並不意謂著失去,而是一種獲得。正如詩人布萊希特所言:「無私是稀有的道德,因為從它身上是無利可圖的」;因此,「35 計畫」是值得且必須被頌揚的,我們需要更多的幕後支持者,不求回報地給予藝術良好的生產環境。
然而,除了深感認同其無私之精神外,我同時也感憂究竟多少人能有這樣展望未來的想法?藝術文化的發展需要長期的投入,一直以來尚未能凝聚出台灣的自我認同意識,亦未建構起國家自信的當前,藝術文化的深植與永續,更是我們責無旁貸的志業。然而,除了私人支持者的慷慨解囊,整體結構性的長遠方案,著實尚仰賴國家文化機構的致力經營,「35計畫」誠可供公部門借鏡。不一定是政策推行的直接效仿,而是扶持藝術創作者之觀念的改變:認清國家藝文發展的源頭,並應以核心創作端為首要扶植對象。
「35計畫」毋寧應被視為一種「刺激」:對公部門與大企業而言,希望能引起良性的諷諫或建言;對個人捐助者來說,則企盼能誘發更多的後續效應。我也相信,對該計畫支持者而言,僅求拋磚引玉,渴望能有越來越多的企業個人,可以無私地將其所擁有者還之社會。
良好的藝術環境,並非幾個富人捐助多少錢,就可以在短時間被形塑出來。期望「35計畫」只是第一個,而非唯一;而公部門亦能感受民間企盼良好藝術環境的心,讓創意能不斷地被湧現,接續地被引流而匯聚成台灣的實力與光芒。我們應該期待,也必須持續監督公部門在文化政策未來的走向,相信未來在文化部成立之後,公部門可以將力量可以放在對的地方,充實現有的資源,並拓展藝文永續發展的理想環境─成就真正的文化大國。
(本文作者為中華民國視覺藝術協會理事長)

【2011/03/13 聯合報╱胡朝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