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台灣文創產業 何去何從?

「生活,就是創意最好的土壤。」──喜多俊之(Toshiyuki Kita)

九月份查理王在《讀者文摘》的專欄〈創意不用學〉,獲得了許多讀者正面的迴響。這一期,我們將題目擴大,談談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

去年八月之前的三年,查理王有幸服務於某文化創意產業機構,看着許許多多大企業、中小企業及個人都想搶搭這班列車,卻往往不得其門而入;而政府對於文化創意產業如何落實到第一線,協助並輔導企業的策略及方針與實際作為,卻又遲遲講不清也說不明。這一年多來,我脫離了龐大的企業體系,讓自己空出來,重新思考關於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發展的點點滴滴,有了更多的反省,也更清楚地思考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該何去何從。

政府將文化創意產業喊得震天價響,但真正實際的作為與成效如何,我想大家都心知肚明,每次在新聞上看到政府又準備要在哪兒規劃文化創意園區,或哪個單位又與哪個民間企業合資多少億,準備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就深深覺得那彷彿是關在象牙塔裏的擘劃,完全與現實脫節。更讓人覺得可惜的是,不知從哪一年開始,台灣開始在各地舉辦創意市集、跳蚤市場,而很多人也就這麼以為創意市集就等同於文化創意產業。

去年一月份政府說:「文化創意產業因為多樣、精緻、高附加價值等特點,非常適合台灣主流的中小企業經營型態發展,可望成為下一個明星產業。」而這個「可望」如今一直還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今年九月份我們又聽到政府說:「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各部會做好資源整合,才能發揮整體效益。」二十個月過去了,原來一切連政府都還沒整合好?而台灣文化創意產業的領頭羊又在哪裏?


今年八月三十日「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正式實施,「政府政策預計編列一百億元投資文化創意產業。」九月份政府又喊出了:「文建會將於明年十一月十一日至十四日,於世貿南港展覽館舉辦首屆『台灣國際文創產業博覽會』,邀請陳郁秀等知名文化人擔綱策展,以『出發』為主題,向世界介紹台灣的文化創意。」原來,從二○○二年政府提出「挑戰二○○八:國家發展重點計畫」,將文化創意產業納入重點計畫後的八年,台灣的文化創意產業一直在原地打轉,才正準備要「出發」?

文化創意產業不該獨立於生活之外,而是應該從我們土生土長的原生土地去發掘台灣之美,並將台灣特有的文化,輔以現代的設計語彙,進而創造新的時代感,豐富你我的生命。

文化創意不是天馬行空的空中樓閣,或是遙不可及的高貴與華麗,而是真真切切地在生活裏的兩三事。台灣如何能發展出原生的好創意?或許我們可以嘗試在泰國設計師素旺的軌跡裏探尋一二:泰國Yothaka布袋蓮家具創辦人素旺將泰國生長得過快,引發生態浩劫的布袋蓮,嘗試以不同的藥水浸泡,輔以各式美麗的織法,做成讓全球家具界眼睛為之一亮的綠色環保自然風家具。他用正向的善意,解決在地的問題,他的作品不僅有利當地環境與生態,還能將破壞生態的布袋蓮轉為正向可用的設計品,創造出一張又一張超乎使用者預期的椅子。他的設計源頭不在他鄉,就在他真切的生活裏。素旺說:「不要忘記回頭看看自己的生活與文化,那是你的根,會給你最強大的力量與祝福。」


【完整內容請見《讀者文摘》11月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