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

《本土文創》霹靂布袋戲 躍上國際舞台 歷經三代傳承,從地方產業蛻變成文創產業,創造出上億元商機

  如果要討論最具台灣味的傳統戲劇形式,一般人會想到的,不是歌仔戲,就是布袋戲。布袋戲團中,從野台戲走進電視、電影產業,近年更風靡兩岸及歐美,就屬霹靂布袋戲。
  今年9月底,一把大火吞噬了霹靂布袋戲位於雲林土庫的製片廠,正在拍攝的《霹靂經武紀─梟皇論戰》布景、道具與戲偶全都付之一炬,包括素還真、葉小釵等知名戲偶,全都葬身火窟,令布袋戲影迷難過不已,並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
  轉型文創 創造商機
  霹靂布袋戲從本土草根性十足的地方產業,經過三代的慢慢傳遞,轉化成極為成功的本土文創產業,創造每年上億元的商機,這個傳奇故事得從108歲仙逝的「通天教主」黃海岱談起。
  黃海岱的兒子黃俊雄則是14歲開始學戲,與其他學徒一起接受嚴格訓練,出師後,他從父親手中「五洲園」分出「真五洲」劇團,之後劇團轉往上千人的大戲院演出,他又著手改良戲偶及劇碼,把布袋戲偶加大,並繼承父親黃海岱打下的基業,沿用父親的「忠勇孝義傳」戲碼,改名為《雲州大儒俠》,主角「史炎雲」也改名為大名鼎鼎的「史豔文」。
  而黃家第三代嗅到科技進步帶來的商機,讓掌中戲文創產業的發展更加蓬勃。黃俊雄的兒子黃強華及黃文擇推陳出新,創立霹靂布袋戲團,設立霹靂電視台,並走向多媒體發展,讓黃家的「五洲園」系統,在有線頻道史上寫下另一章奇蹟。
  見到3D電影「阿凡達」熱賣,黃氏兄弟也輸人不輸陣,斥資2億8 千萬拍攝國內首部布袋戲3D電影,並開創國內科研機構、布袋戲文創產業及多媒體影視合作的首例,由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高速網路與計算中心提供技術支援,為國人爭一口氣。
  霹靂布袋戲不斷推陳出新,成為台灣知名度最廣的本土文化創意產業品牌,透過DVD、電視及電影的播送,發行戲迷月刊及分享網路,藉由各種通路市場養大,吸引來的粉絲群越來越大,並創造出真人戲偶cosplay的另類文化。

  周邊商品 跟著熱賣
  更重要的是,大型的霹靂戲偶葉小釵、一頁書等,都成為玩家珍藏的寶物,戲偶的肖像研發出延伸性周邊商品,舉凡馬克杯、筆記本、錢包、手機袋及吊飾等,甚至是葉小釵「刀狂劍癡」的苦澀特色,也能結合咖啡苦味推出咖啡糖,應有盡有,都是大熱賣。
  肖像權還授予銀行信用卡使用,發行霹靂英雄卡。霹靂企業還與兩大超商合作限量推出的經典英雄人物授權公仔,或是走可愛風的Q版公仔等商品,都是一上市就快速售完;超商還推出的門市租片服務,每周新片平均吸引10萬人次租片,這些商機讓霹靂企業每年營收輕易破億。
  霹靂布袋戲的觸角還延伸到海外,電影《聖石傳說》在亞洲市場熱銷,電視布袋戲還打入美國頻道,這2年更積極跨足彼岸市場。即使大陸的電視頻道未播映霹靂布袋戲,但是網路無遠弗屆,大陸的戲迷可藉由網路掌握最新劇情,無形中也建立了相當可觀的戲迷。這些散布大陸各縣市的戲迷,只要知道霹靂布袋戲到大陸參加相關產業的文化博覽會,都會不辭老遠趕來捧場,就是為一睹偶像的風采。
  黃海岱與黃俊雄父子的兩代創作,讓布袋戲變成台灣的另類之光,也創造台灣戲劇史的傳奇。黃家第三代再以百分之百台灣人精神,發展創造出霹靂布袋戲,利用台灣戲偶的獨特性,成為最具前景的本土 文化創意產業之一。(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工商時報 A11/文創產業 2010/11/15

【陳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