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位對談人,各自在專業領域創造自我與人文價值,本次的分享內容讓大家跳脫以往思維,從心看藝術。
(地點:靜思書軒關渡人文店)
主題:從藝術展覽談文化創意產業‧陳立恆,一位在國際上成功征服歐美市場的藝術品牌經營者。
‧林磐聳,被譽為台灣設計界的導師,曾受邀奧運視覺形象設計及國際大型活動規畫評審。
‧林榮泰,全心參與創意教育及文化創意設計工作,致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
‧周功鑫,致力於提升故宮中華文物數位化典藏根基,促進學術研究、國際交流合作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這四位具藝術氣息與設計創意的文化推廣實踐者,在他們的領域上都屬先驅者、推動者、改革者;透過「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與大家分享文化創意產業相關議題,展開人文與藝術的對話。
Q:請教林磐聳副校長,很多人提到台灣民眾的美學素養還是會搖頭,為什麼?辦展覽的目的為何?
林磐聳副校長:
一位日本學者來台灣訪問時問我,台灣正規的美學教育總共有多少時間? 我回答,如果以小學六年每週兩小時、國中到高中每週一小時,加起來共有七百二十小時,相當於一個月,差不多占我們生命的千分之一,而且還要扣掉被借課、調課、停課等時數,可說明顯不足。
美學教育其實牽涉到思考、價值、對文化的尊重等,是值得深思的問題。 為何要辦展覽、為何要到美術館、博物館看展?目的便是為了彌補國民美感素養的不足。
Q:請教林榮泰院長,這次的展覽有各畫派的經典代表作,就藝術與設計者而言,如何將所看到、聽到、感受到的化為內在的養分與創新的元素? 林榮泰院長:
有人問我,藝術創作和設計創意有什麼不同? 基本上,藝術創作是從個人感情出發,可以用任何形式表達,個人喜歡就好;藝術美感提供我們美好的感受,具有獨特性;設計則是有條件、有目的、有計畫的創意,個人喜歡還不可以,還要別人喜歡;因為,設計是與一群人溝通後所呈現出來的結果,提供產品功能,讓人們過得舒適,具有普遍性。
就產品設計來講,既要藝術創作的獨特性內涵,又需要設計的外在普遍性;就設計師來講,內涵是設計師的創意,外在則是消費者的需求。 什麼叫做創意?創意是感動的深度。現在可以看到很多的感動,但沒有深度,就容易被遺忘。舉個值得大家深思的例子。
台灣近來有很多學生得到Red Dot、iF等國際設計獎;有一次,Red Dot總裁來台灣,我問他:「台灣學生創意這麼好,也得了很多獎,你認為怎麼樣?」他的答案只有兩個字:So what?(那又怎麼樣?)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辦法延伸創意的厚度,就沒有感動的深度,也就沒有辦法流傳、形成文化。
這次引進大師作品展覽,我們要學的是大師的創作精神與態度、以及如何建構創意的厚度與深度。因為文化講求內涵的厚度,如果我們無法萃取五千年的文化內涵,就沒有辦法感動人。
Q:請周功鑫院長談談,多年前故宮曾辦過莫內及印象派的畫作展覽,與此次的「馬內到畢卡索──費城美術館經典展」有何關聯或意義? 周功鑫院長:
十七年前故宮博物院辦莫內和同時期的印象畫派展,是很大的突破,開啟了故宮接受西洋藝術展品的展覽,印象派的畫也因而源源不斷地到台灣展出。然而,當時對秦孝儀院長是很大的考驗;因為,故宮收藏的都是中國歷代古典文物,如何辦西洋文化展覽?
印象派在西洋藝術史的發展非常重要,轉變了藝術家的創作觀念。印象派最重要的是拋棄了寫實主義對「客觀」的要求,選擇了另一元素──光,藉由光掌握物象的變化。所以,莫內的麥草堆畫作,可以畫出黃昏、早晨、晚上;在不同時間的光線下,捕捉剎那的變化、也就是光的變化。
畫家個人的特質可以在畫裡自由地呈現與發揮,對於現代西洋畫的發展踏出一大步;不論是描點畫或野獸派等各種流派,都受到這種觀念的影響,而有了很大的突破。
到博物館看文物展,看到的可能是其形狀、顏色、文飾、裝飾;然而,要更深入其內涵及其蘊含的特殊意義,則需要經過導覽介紹。透過展覽,我們可以深入瞭解畫家本身、畫派、甚至背景等。博物館是藉由展覽作為教育工具,向觀眾們傳遞美的訊息與藝術的內涵。
Q:法藍瓷目前也開始致力於台灣的美學教育。請問陳立恆總裁對這次的展覽有什麼樣的期待?
陳立恆總裁:
法蘭瓷員工設計產品時,常會覺得美感、色彩、質感等似乎都還不到位;與國外比較,法蘭瓷才七、八年,別人已經百年甚至三百年歷史了。所以,在速度的壓迫下,我們得儘快迎頭趕上;因此,期望全民的美感能增進,也希望藉由展覽會拋磚引玉,讓企業關注並一起參與。因為全體國民美感提升,就可一起將台灣的精緻文創產品展現出來;畢竟,台灣需要更多的品牌走向國際。
現在是感性美學經濟的時代;不但要美,也要能感動人。我們尤其鼓勵年輕的同學,一定要有美學修為,將來才可提升人文藝術的涵養。
分享一個小故事。希特勒當年攻打荷蘭時,搶走了很多梵谷的畫作。雖然他曾下令殺害無數生靈,但是看了畫後,居然全身顫抖;因為,梵谷的畫作裡充滿生命力和熱情,他算得了什麼呢!所以,一個好的畫家感染力非常強,作品可以展現生命力感動他人。Q:請問林磐聳副校長,您如何看待台灣的文化創意活力? 林磐聳副校長:
我想,應該將台灣放在世界的舞台上,思考台灣未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的方向是什麼,然後培養這方面的人才。
在華南地區有兩個城市,一個是廣州,一個是深圳;從廣州到深圳有一條高速公路,叫做「廣深高速」,正好代表四個面向:廣度、深度、高度、速度。非常形象化地指出中國大陸的發展現況。
台灣有什麼優勢和大陸競爭?其實,台灣最可貴的就是在於它不大,只要一有訊息,便能很快地傳播,影響或感染大家。 在文化創意產業上,台灣最寶貴的有形文化資源是故宮,許多國際朋友來台灣都要我陪他們去故宮。尤其是東京的設計師,每年一定會來看書法;他說,每次欣賞都有不同的感受。更重要的是台灣對中華文化的傳承、詮釋與應用,是不可替代的。
我想和大家分享版圖和磁場概念。版圖有大有小,中國、印度的版圖很大,人口很多,可是在全世界的設計版圖上並不大;波蘭人口不多,但在全世界的蕭邦鋼琴比賽、海報設計比賽,是全世界的比賽與設計中極為重要的。 台灣要打破有形的疆域,創造如磁場般的吸引力,如同吸引候鳥固定來台一般。台灣應該要建立中華文化的磁場,讓全世界想要瞭解中國傳統文化,就要到台灣;只要我們內部有夠強的磁場力量,便能吸引世界各地的人。我想,這是台灣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Q:請林榮泰院長從設計的角度,談談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 林榮泰院長:
我認為現在談文化創意有三個重點。第一,過去談的是use,現在則是user,文化被帶進來了;過去談的是function,現在則是feeling,愉悅被帶進來了;過去談的是hi-tech,現在則是hi-touch,高感性被帶進來了。
從設計的角度談文化創意產業,文化講求的是內涵和厚度,創意則是感動的深度,產業講究的是被接受的廣度;文化如果和設計連結,就成為lifestyle(生活型態)。簡單地說,有一群人有某種生活的主張,形成某種生活品味,獲得大家認同,就會形成lifestyle;如果能流傳,就會形成一種文化。 舉例說明。現在大家都知道環保的重要性,要green design,騎腳踏車就形成了lifestyle,這個lifestyle叫BNW:bicycle、natural and walking。設計就是針對這一群人的lifestyle從中萃取其象徵的意義,把它變成消費的符號,放到產品裡,便形成一種創意產品。接下來,把它形成品牌,再經行銷,最後便形成一個創意產業。
常有學生提問:如何把文化變成lifestyle?我給八個字:「思古幽情,現代風華」。 你在故宮看到一件三百年前的藝術品,非常喜歡;可是,你願意過三百年前的生活嗎?一定不願意。但是,你憧憬的情境,便可運用現代的生產方法、材料與技術,呈現當代風華。所以,「思古幽情」是創意的來源,「現代風華」則是將它展現出來。故宮典藏了五千年文化的內涵,確實需要我們去萃取其厚度。Q:在勾畫故宮博物院的新風貌及新遠景時,有些什麼樣實際的作法? 周功鑫院長:
故宮的收藏在華夏文化區中首屈一指;如何讓它活化,增加價值,是我和同仁一起努力的方向。
我們有一個slogan:「形塑典藏新活力、創造故宮新價值」,希望藉故宮精美的收藏,發揮效益。除了原來為各年齡層民眾舉辦的各種教育活動外,隨著社會脈動,文化創意產業也成了我們教育的另一端。
文化創意產業牽涉好幾個領域;文化、創意與產業都可自成一個領域,文化創意、創意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也一樣可自成一個領域。如何把「文化創意產業」連結起來?為此,我們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心。在硬體部分,未來將有文創園區;軟體部分,去年已啟動,針對與我們合作的文創廠商進行集訓,提升其文化與藝術內涵。 我們用設計團隊的方式,合作廠商來的不只是設計師,還有財務、行銷及CEO,也就是發展管理。我們希望藉由這樣的設計團隊,接受深度的文化訓練,共同腦力激盪,讓創意產品更豐富、藝術內涵更深厚。所以,在設計師設計出產品時,財務能馬上分析其成本,行銷能知道市場在哪裡,CEO瞭解其未來的發展,量與質都能掌握。 Q:請問陳立恆總裁,您如何看待一個展覽?如果由您導覽,您如何向觀眾解說呢? 陳立恆總裁:
其實,藝術要做比對。人類使用工具的改變,有些形體就會消失;比如商周時代使用的「鼎」,去掉三足就變成現代使用的「鍋」了。 就歷史進行比對時,可知形形色色的物品一直在改變。所以,若到故宮導覽,我希望教大家做不同的比對,從中觀察人類的進展,瞭解人類都有共同的傳承、共同的美感、共同的意義。
藝術是人類的結晶;將藝術經典作比對,可提升自己的美學修養。例如,畢卡索的立體派,他便是將人、物都解構,將人的正面、背面、側面通通解構,重新組合,再擺到平面的畫作上。 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是啟發想像力;從畢卡索的畫作,我們便可重新製成立體的陶器。比如詮釋「母與女」這幅畫:右邊的女兒很開心、五官在笑,左邊的女兒好像背面,是黑色的臉孔。若要以感情面詮釋,會認為母親好像比較照顧右邊的女兒,而左邊的女兒被冷落了,因為左邊的女兒沒有臉孔;但從畢卡索的立體畫詮釋,並非都是這樣表達的。這就是藝術的美妙的地方:每個人看畫的感受不同,沒有標準答案,也可能啟發另一個創意想法。 Q:藝術創作的核心價值是什麼?從事創意的人有哪些特質? 林磐聳副校長:
藝術創作最大的核心價值,我想其中之一是「發現」,但更重要的是「表現」;因為,發現了並不代表把它做出來。
從事藝術或設計,基本上應有幾個人格特質。第一個要敏於時勢;對於大環境的變化、時代的趨勢,要能非常敏銳地掌握。第二個要善於思考;當我們發現了大趨勢,又能去思考,便會往內沉澱,提煉出一些想法。然後要勇於表現。 每一個藝術家都要把心裡所思所感表現出來;表達的工具不見得要很複雜,技術也不見得要如何巧妙,重要的是要表現出內在的感情。
以畢卡索為例;他不斷推陳出新,主要是因為他不願意守舊或因循,這是藝術創作最可貴之處。 我非常期待大家去看展覽時,勇於說出「這個我也可以」。如果我們能培養出具有這般氣度的孩子或人民,台灣才會有創新的能量,才會勇於表現。 Q:請教林院長,創意與設計和生活有何關聯?美學素養和產業經濟又有何關係? 林榮泰院長:
我認為,貼近生活就會靠近創意。美學的體會可以透過教育;目的不在教育一個天才,因為那可能五百年才有一個,而是要教育一個有足夠涵養的人。
畢卡索是最幸運的畫家,因為他名利雙收;為什麼?簡單地講,他是有觀眾的。為什麼其他人沒有?這也許就是需要我們去瞭解的。我覺得,藝術家是編碼者,閱聽者是解碼者,編碼和解碼同樣重要。 藝術的獨特性和一般產品不同。給你一個產品,你可以檢定其功能好不好;可是,藝術家給的是一個hint(暗喻、提示);不論是〈亞維儂的姑娘〉,或〈母親與小孩〉等作品,都有這樣的特性。
有人歸納畢卡索有三個人格特性。第一,率性、自我;第二,善變、喜新厭舊;第三,享受生活,遊戲人間。我常對學生說,可以學畢卡索,但只能學一半,因為一半就不得了了。一個設計師要率性,但不可以自我,因為設計師追求的是可運用於生活中的普遍性。第二,設計師可以善變,因為有容乃大;但不可以喜新厭舊,因為要落實於實務。設計師必須享受生活、增廣見聞,但不可以遊戲人間,因為設計師要回歸生活。 文化創意產業就是美學經濟;當大家有美學素養時,才能看到經濟,為台灣帶來第二個奇蹟。 Q:舉辦國際性展覽背後有許多繁雜的準備工作,請周院長和大家分享。 周功鑫院長:
展覽前的準備工作非常繁重,牽涉到hint怎麼給。首先,對展品內容研究要深厚,再思考如何藉由展品傳達訊息及掌握觀眾的需求,並結合兩者去建構主軸思想。 例如,近期舉辦的雍正展,看過的人對於雍正都有了另一種新認識。為什麼呢?
因為,辦展覽時,就想藉由奏摺文獻,讓雍正自己說話,並讓觀眾直接與雍正對話,這是策展的最大主軸思想。 所以,硃批奏摺文獻便非常重要;我們就進一步思考:如何將深藏在這些文獻裡的雍正內在思維找出來,顯現他當政時如何下指導棋?看完展覽後,觀眾果然對雍正有完全不同的看法:原來,雍正那麼細膩,雖然只當政十三年,卻為清朝奠下那麼深厚的基礎。 Q:除了透過策展、導覽外,相信其中有很多的技巧或hint,請陳總裁分享。 陳立恆總裁:
我們幾年前曾在國父紀念館辦過「藝術與宗教──義大利十四至十七世紀黃金時期繪畫特展」。布展很有技巧,看展的人先經過類似拱門的入口,兩旁則是宗教圖案,讓人感覺很神聖;在那樣的氛圍下,心靈會先沉澱下來,之後才看到畫作!這就是一個hint。
如果hint對了,參觀者很容易調整自己的頻率,與畫作對話交流。 當我們看藝術創作時,其實是在和自己對話;真的看到自己的心,才叫做「悟」。所以,我覺得藝術作品在啟發你的過程中,是幫助你成長,讓你體悟、讓你看到自己,看到你有那分創造力,看到你可以調整到自己,可以和靈溝通。
聖雄甘地認為,現代人不重視藝術,都談技術。技術是工具,藝術則是談心靈。因為藝術就是創作,藝術最重要的功能是要打動人心、啟發人的想像力,豐富人生。所以,布展便在於讓大家注意藝術的重要。 因為現代人太重視科技了,便容易偏狹,反而使地球受傷了。如何讓人文科技化、科技人文化,藝術在其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紀錄:大愛之友編輯部整理 聽打:簡毓嫺 攝影:高銘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