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命中一無所有,我只是一個愛創作的烘培師。」台灣家喻戶曉的冠軍麵包大師吳寶春在看了中國藝術家常玉的自述後,有感而發的在新書《吳寶春的味覺悸動》序言〈體內住著老靈魂〉寫下自述。
常玉不是吳寶春惟一認識的藝術家,他跟四度入圍葛萊美獎的設計師蕭青陽是好友,做麵包時,喜歡聽馬友友的大提琴組曲,在故宮乾隆時代藝術展現場留連忘返,覺得自己也如古代工藝師,把顧客當皇帝,畢生追求「極致的美與深沉的情感」。
用在地食材揉出超美味
只有國中畢業的吳寶春從不避諱用質樸的語言表達對藝術的愛好,事實上他創作麵包的技藝與境界也早就超越了一般麵包師傅,二○○八與二○一○年兩度勇奪世界大賽冠軍,他最為人稱道的,不只有為參賽辭去工作,二年來天天苦練十六小時的專注勤奮;或是八小時內做出三百多個、八種不同風味的麵包的精湛技術,而是他總能結合自身情感,善用在地食材,用優質麵包說出動人的故事。
二○○八年他用來自台南東山鄉,經三代傳承、百年老灶、百年龍眼樹所創造出來的古法煙燻龍眼乾當做麵包食材,在亞洲區冠軍決賽現場,吳寶春訴說靈感來自對已逝母親的懷念「每到冬至,媽媽就會親手作桂圓米糕……懷念母親,希望全世界品嘗屬於台灣的好味道」簡單一席話就惹得眾人眼眶泛淚。
二○一○年參賽前,吳寶春為了實現與原住民孩童的誓言,選用屏東三地門鄉的小米酒;又因為想讓愛吃荔枝的外國人嘗到台灣才有的荔枝乾,他加入了荔枝乾,最後為了紀念一段往日戀情,他在麵包裡放入玫瑰。
賽前記者會上,他形容這麵包「像一幅字,小米是墨汁,荔枝香是充滿力與美的頓處,花香則是優雅的筆尾。」平日寡言的他,談起麵包就充滿了詩意。
不畏懼改變烘培藏詩意
到了決賽現場,他將麵包取名為「荔枝玫瑰」,告訴評審靈感來自刻骨銘心的愛情回憶,「麵包裡有玫瑰,是為了讓對方感受她是最幸福的人」一段有如告白的介紹,讓已驚豔於味覺的評審直言吳寶春像個詩人。
從「麵包師傅」到「麵包詩人」,麵包真的讓吳寶春安身立命、功成名就,也讓他成為一名藝術家。
來自一個餓到要捕伯勞鳥當全家晚餐的窮苦家庭,年少時就立志要出人頭的吳寶春,二十多年的麵包人生裡,從不畏懼改變,他用勤奮學習不斷提升自己的生命境界。
十七歲從屏東北上學麵包,苦學多年熬成掌店師傅後,他不自滿,認識了出身醫生世家的麵包店老闆陳撫光後,他才知道麵包的味道必須「有層次」,不懂享受的他,為了讓手中的麵包有生命、有靈魂,於是跟著「阿光」學習品味,遍嘗高級的私人招待所料理與民間小吃,感受食材的究極美味;還跟著他聽古典樂、爵士樂、品酒、學日文、學微生物發酵,甚至學種花。
當品味被開啟,技藝之於吳寶春就逐漸有了不同的意義,十年前赴日進修,他見識到麵包深刻內涵,一頭栽入研究「老麵」的世界,自傳《柔軟成就不凡:奧林匹克麵包師吳寶春》裡他說,那時「真正愛上了麵包……我是麵包的藝術家」。
冠軍大師的夫子自道不是空話,二○一○年勇奪世界麵包冠軍後,吳寶春出版的新書卻不是麵包食譜,而是一本分享各地美食心得的味覺筆記《吳寶春的味覺悸動》。
書裡形容著名法國甜點馬卡龍(Macaroon)就像自己的小女兒「很甜,很可愛,很幸福的滋味」,說法國鄉村麵包咀嚼以後「味道像香水一樣,隨著時間流逝,產生前味、中味、後味的奇妙變化。」用樸實的文字描繪真切的味覺,豐沛的想像力著實令人驚嘆。
為了台灣攀登世界舞台
作為推廣美食與在地文化的藝術家,吳寶春近來的身影還經常出現在文創與公益領域,演講分享客家子弟創業經驗、在聯合國世界公民總會的座談會上談「烘培業如何與在地農業結合」、甚至有電視台要將他的故事拍成偶像劇,但聲名大噪的這一年,談起願望,他最想做的竟是參加日本電視冠軍比賽,「讓台灣烘培業繼續打響名號」;還要成立以母親為名的基金會,「幫助就學有困難的台灣孩子」。
吳寶春於二○一○年十一月初開幕的個人麵包店銷售持續長紅,位於高雄著名豪宅一樓的店址還因此成為當地觀光景點。
走在高雄街上領著吳寶春麵包坊提袋甚至會被路人投以羨慕眼光,吳寶春早已功成名就,但就算登峰造極,麵包詩人仍然心繫在地文化,他的下一步依舊是為了台灣攀登世界舞台,也因此,廣大台灣網友將文創類的桂冠給了他。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新聞周刊》2011年246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