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花錢燒煙火跨年,還是砸錢辦花博,進入二○一一年,連Google 都不再是全球發燒字眼,而是臉書、維基解密,年輕世代早已活在網路裡,台灣政府應儘速投入人力資本將所有政府文件數位化,掛上網站,全面解密,公開預算分配、決策邏輯、負責人員與最終執行成果,供一般民眾查閱,了解自己社會的來龍去脈,積極建構公民政治。
這周,英國倫敦已率先解密市政檔案,市長宣稱,「陽光就是最好的消毒劑。」歡迎市民監督並參與市政,打擊貪腐,改善政策,增強效率。
去年維基解密固然撼動了國際外交界,然而,真正震撼的是這些本該讓美國政府丟臉的「秘密」竟然讓近來人人喊打的美國鹹魚翻生,從黑臉成了白臉。因著那些曝光的外交密件,全球赫然發現原來美國官方公開與私下的態度相差不遠,哲學與政策一致,國際陰謀論頓時不管用。
事實上,民主社會裡,政府原本就不該有任何秘密,一切本該公開透明。北歐政府資訊上網行之有年,例如挪威主權基金網站即詳盡解說投資原則與回報利潤,挪威人民上網就能了解退休基金的管理情形。全在網上,清清楚楚。
人民有知的權利。因為知道,才能討論,才下判斷,才有共識,跟著支持政府工作。政府不該害怕自己的人民,人民應該能夠信賴自己的政府,然而,今日台灣恰好相反,很大原因出在政府資訊依然不夠透明化。人民不知預算怎麼編列,不知政府花錢的邏輯,也不知是誰負責,不知執行效能,想要理解也無從下手,結果就是沮喪,憤怒,以及強烈的不信任感。
政府官員理應像民間企業主管,必須為自己決策以及後果負責,並向股東(即所謂的人民)積極解說報告。政府卻過於被動,等資訊暴露出來,往往已是遭媒體踢爆什麼弊案的窘境。面對反彈,政府部會不加深溝通,卻轉向自我保護,甚至花公帑作廣告,漂白輿論。
台灣目前朝野對立,社會情感分裂,也因為資訊環境混亂不可辨認。傳統媒體衰微,廣告業績掛帥,逐漸失去公信力,自尊當權詮釋者的名嘴滿天飛,議會質詢成了花腔馬戲團,只衝收視率,不碰棘手法案。看似百花齊放,台灣民眾了解政府運作的可靠管道卻越來越少。許多社會反應於是只能出自一種本能,一種直覺,而無法在充分資訊之下作出理性判斷。政府如此,反對黨如此,人民也如此。從兩岸談判、二代健保到文創產業等例,一般民眾不知道政府在推什麼,也不知道反對者在反什麼,種種細節居然不可考,因此對政治生出一股莫名反感。
維基解密的最大教訓即是所謂的祕密根本沒什麼可怕的。真正可怕的,其實是因為無知而豢養出來一頭叫做恐懼的怪獸。
將政府文件儘速解密,行政決策公開化,讓社會討論有所憑據,減低溝通誤差,也讓一向政治冷漠的科技新世代找到途徑切入社會政治。資訊會擊垮一個專制政權,卻能幫助一個民主政府健康成長。(作者為作家)
【2011-01-14/聯合報/A4版/要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