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

《文創軟實力》美感經濟 室內設計領風騷

每年都吸引來自兩岸三地華人地區設計作品參與的台灣室內設計大獎(TID AWARD),涵蓋各式各樣當代「生活空間」面貌,設計師們對於傳統與現代文化的轉換及融合東、西方設計元素,可以看出屬於當代華人生活空間的美學風格已經成形,更是作為研究當代華人生活型式與區域文化的重要場域。

該項大賽除了8項參賽類別,主辦單位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CSID)更將從歷年得獎設計師中,遴選出「台灣室內設計大獎之十大設計師」。此外,為了配合今(2011)年於台北舉辦的世界設計大會,主辦單位也籌備規畫TID四年回顧展,為近年來華人地區的室內設計成果留下軌跡,並將於今年農曆春節期間,在台北誠品信義店展出去年的得獎作品。

詮釋生活型式,台灣比大陸有經驗

中華民國室內設計協會理事長兼台灣室內設計大獎主席姚政仲表示,台灣設計師最大的優勢在於站在東方傳統上接受西方現代化觀念,這種轉換與詮釋能力需要生活經驗的形成,而台灣在這方面的融合比大陸有經驗:「設計師其實就是在詮釋生活型式,思考用怎樣的風格、空間氛圍來表現。」中國很多地產開發商瞭解到這一點,因此邀請許多台灣設計師到大陸去參與建案,提供台灣蓄積已久的生活能量,而這些底子深厚、供不應求的人才也成為中國設計產業市場寵兒,各自在西線戰場上打出一片天。

「建築最重要還是要回到生活,建築是生活的容器,生活優先於建築,但在中國情形是反過來的」,姚政仲認為外表形式雖能輕易模仿複製,但生活水準、文化觀念卻不然;即便大陸國民生產毛額提升,「生活素養,尤其是人的素質,要養成、成長更難。」

台灣長久下來培養的優勢不只在於設計師的部分,業主、經營者或使用者的觀念、要求也間接促成設計師的進步。「空間的使用最終還是會回到『人』身上,台灣只要在這方面的品質優於中國,就會去推動更多更好的設計作品出現;在整個社會力量帶動下,人跟人互動方式的多元化就會產生各種設計的可能性。」姚政仲充滿信心地表示。

應屬於創意產業,政策歸屬活絡競爭

當中國已成為各國建築師爭奇鬥豔的舞台,姚政仲提到有不少中國學者開始反省過去10年來建築界崇洋媚外的情形:將外國的建築型式帶入中國,卻未把內涵整合進去,「建築不只是殼子,而是生活的有機體,由室內到室外再延伸至整個城市。」除了少數幾位建築師把中國未來放入建築思維,如貝聿銘,姚政仲說,「而大部分還是只停留在操作西方美學系統的層次。」

隨著經濟社會的變遷,如今每個人或多或少懂得藉由市場資訊或產品去建立其生活風格、品味,如IKEA、MUJI等,姚政仲觀察到室內設計其實是逐步走向生活化的產業,但在台灣還是把這一塊劃在建築系統之中。「室內設計某種程度還是屬於創意產業,放在內政部營建署下就只是受到單位管理;但若把它看成生活產業的領頭,放在經濟部工業局底下加以獎勵輔導、開發,就會看到競爭力與創意。」姚政仲一再呼籲將室內設計歸到以經濟競爭作為產業所屬的部門,透過競爭推動台灣室內設計業的發展,進而量產擴大規模,變成國家代表性的產業之一。

當全球進步國家都在用設計力大比拚時,姚政仲認為政府並未看出「室內設計」對國家品牌形象產生影響的潛力。「若台灣的生活產業最能代表華人生活方式時,我們除了故宮之外還有什麼是可以賣給別人的?」該思考的是如何把自身文化資產變成國家競爭力的來源?例如北歐設計就是在輸出一種歐洲品味,這就是美感經濟;同理推論,如果能「把華人生活品味轉化成各式各樣的產業,就可以變成政府發展相關政策的依據。」當各國經濟漸入佳境,生活產品的出現需要仰賴許多好的設計人才,而室內設計師因需要整合多種家具、家電用品,可以帶動不少周邊相關產業,所以將會是最恰當的選擇。

最終是要表現美學,設計師須灌注養分

回到設計的源頭,姚政仲一再強調設計是為人服務,「如果對生活內容瞭解愈深刻,其實就知道設計是學不完的」,每個時代的生活價值觀都不同,「永遠都在學習」,透過生活習慣的轉型進而掌握設計差異性。從文化中提煉出現代、創新、復古或融合觀點等,都可能在設計中呈現出來,「到時就不只是型式,而是有一種跟土地、人與生命價值的觀念開始連接起來。」

華人室內設計師的能力包括工程、技術、設計等,已隨著時代進步邁向國際化,但設計師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能力?姚政仲提出三點見解:首先以文化為基礎,設計師得瞭解每個案子背後的文化因素;其次是對生活有自己的觀點,在詮釋過程中帶出創意、看法做為媒介;第三是美學,「所有的設計最終是要表現美學」,在考慮實用、安全之餘也不忘呈現出美感。

很多初出茅廬的新人因受不了挫折而折損熱情,姚政仲語重心長地表示,後輩應有心理準備,在大學畢業後花三年的時間從基礎學起,把挫折當成學習助力。由於這一行不光只是繪圖,還會牽涉到管線裝設、建材選用、結構工程等面向,唯有透過不斷的實務操作、接不同的案子才能獲得經驗,設計能力才會因此而進步。

【2011-01-03 工商時報 文創產業 吳靖雯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