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9日 星期三

黃重球:樂活台灣 首重服務業

  五都形成之後,中央跟地方變成比較像是夥伴的關係,當然希望能發揮1+1不只大於2的效應。適逢建國百年,經濟部可用八個字來強調未來的經濟發展方向,就是『創新經濟,樂活台灣』。
  樂活,就是除了生產之外,還要注意生活及生態,亦即所謂的『三生』。而樂活若以經濟的施政層面來說,首先要強調的就是服務業,因為服務業提供最多的樂活,因此服務業會變成未來的發展重點。當然服務業涵蓋的重點很多,像一般的『商業』是最多的,其他不管食、衣、住、行、生、老、病、死,或是觀光、運輸、物流、金融等等都跟服務業有關。
  其次是內需。由於台灣發展經濟首重外銷,所以從加工出口區著手,經濟部成立外貿協會來推動,於是之後的工業區大部分產業都是加工外銷。接下來就是發展科學園區,也因此就有了工研院的誕生。現在,因為重視內需,所以經濟部成立了商研院。
  再者,從GDP的組成來看。去年,台灣GDP成長超過10%,然而大多是來自於貿易及投資的貢獻,雖然這也是政府過去非常重視的,但來自消費的貢獻卻顯得相對較低。如果消費要成長,首先就要讓大家的平均薪資先成長,因為這是個分配的問題,而分配完之後就是要消費,但要提高消費就要有服務跟產業,所以『樂活』這兩個字背後的含義可說是相當的多。
  當然,若從製造業轉到服務業、從重視內需及消費的角度來看,地方政府扮演的角色就非常重要。如果要談金融、製造,就會有營運之都、製造總部。

  重視內需 要遍地開花
  但如果要談服務業、重視文創產業、重視內需、重視消費等,那就不是只有在幾個主要都市就可以的,而是要遍地開花。
  所以,五都將來扮演的,不只是個配合政府施政的角色,甚至可以由五都來主導。例如,食、衣、住、行、育、樂、生、老、病、死,這些相關發展都很重要。像是台灣的美食,各地都慢慢發展出自己的美食來。
  幾個比較新興的服務業如『會展產業』,會展產業其實有關於『會』跟『展』。『展』也許跟製造業、外銷比較有關;『會』就不一定了,因為『會』有大會、小會,也不一定都在台北、高雄召開,可以是在全省各地,所以,不是某個地方蓋一個會議中心就是發展會展產業,人來了,要住、要吃、要玩,這幾乎都跟地方有關,且要有地方特色,不管是文化特色、科技特色,還是有什麼特色是可以吸引人的,這些都是五都可以思考的方向。
  再來是低碳跟智慧產業,低碳絕對跟地方政府的意願及動機有關,像經濟部就將與澎湖縣合推『澎湖低碳島』。澎湖的風場很好,在全世界是有名的好,如果風力發電可在澎湖全部開發,幾乎就夠澎湖居民使用,甚至多的還可以輸送到台灣本島來。
  如果可以將低碳城市、低碳鄉鎮、低碳島的概念推動下去,那麼,遊客到當地消費,可以享受很高級但卻又不是很浪費資源的活動,這也是五都可以去思考的。
  智慧產業 連結健康照護
  至於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很多都跟ICT(資訊、通訊科技)有關係,ICT過去在生產製造上著墨較深,未來要從服務的角度出發,往智慧城市的健康照護、一般商店的連結使用等發展。其實,經濟部都有計畫在推動,所以從這角度,五都就有許多可以建設、吸引人才的地方。
  五都其實現在有個好處,就是吸引人才,以前地方政府人力可能較為不足,現在五都之後,人力水準大幅提升,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之下,就要靠創意來形塑自己的特色,如此,自然能吸引許多生意、經濟活動上門。
  未來,地方政府有相當的能力及主張來經營自己的品牌,像許多小鄉鎮如后里的薩克斯風、社頭的襪子、虎尾的毛巾、鹿港的水龍頭、三義的木雕等等。
  每個地方都自然會有該地方的聚落,農產品也好、手工藝品也好、工業產品也好,就看如何去包裝形塑品牌以及與在地連結。如高鐵站裡可以看到的OTOP地方特色產品館中,就可以看到許多縣市及鄉鎮不一樣的產品。
  觀光業 形塑故事吸引陸客
  至於兩岸之間的交流,涉及的比較多是製造業跟農業、服務業或衍生的服務業,而最有關係的是觀光業。
  觀光業其實要先有故事,就像許多大陸人來台灣會去阿里山跟日月潭,是因為早期他們的教科書就在講這樣的故事,所以從小就對阿里山跟日月潭有印象,就像我們去大陸會去長城、紫禁城一樣。
  因此,重要的是地方如何在大陸形塑特色,當然,透過產品在大陸銷售會是一種方法,但也是要需有故事性的,如此,就能吸引大陸人到當地去。
  最後,關於陸資來台的問題,政府當然希望大陸來投資,但是不希望來炒房地產,因為台灣土地畢竟有限,不希望一筆很龐大的資金進來,然後炒完就走,長遠來說對台灣並不利。至於像海空運的轉運,如投資高雄港等,就會帶動許多後續的投資。雖然政府也希望大陸能來台投資製造業,但目前看來似乎對旅遊服務業比較有興趣。
工商時報 A18/新五都經濟發展座談會 201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