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5日 星期六

2010十大文化新聞

2010是精采的一年,上海舉行世博,台北有花博遙相呼應;也是話題不斷的一年,景美人權園區、國父傳紀錄片、國際競圖案…皆爆出爭議備受矚目;另一方面,新科技、新媒體刺激藝術表演及傳播模式蛻變,且看本報為讀者精選的十大文化新聞分析。

 文創產業是狗屁? 張大春吹縐一池春水
文化創業產業被政府列為六大產業之一,在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主催下,政府火速制定「文創法」,經立法院院會三讀通過8月30日起正式施行。各大學院校文創學程火紅、文創中心方興未艾,似乎一片榮景。
然而,名作家張大春在部落格PO文「答大學生─關於狗屁的文化創意產業」吹皺一池春水,引發熱烈迴響。張大春文中,以「詐騙集團」、「惡性腫瘤」等強烈措辭批判他不承認其存在的「文創產業」,引發主政的盛治仁、文創業大老王榮文及製作人王偉忠回擊。
王榮文認為,張大春把產、官、學界的努力都抹滅。「文創產業最重要的是…建立出一個機制或平台,讓創作者有更多機會被看見,有更好的獲利空間。」有趣的是,張大春PO文除了在網路引發廣泛討論;香港明報認為「觀諸香港,以及中國大陸,其實同樣適用」因而轉載此文。顯示這不僅僅是台灣的現象。

文創產業是否如張大春所言是「一種集體幻覺」?還是如王榮文回批:「作家的特權就是可以亂講話」?時間將證明一切。(周美惠)


台灣文創世博露臉 表演藝術花博發光
台灣推動多年的文創產業,今年在上海世博開出燦爛花朵。包括世博吉祥物「海寶」設計者巫永堅、「海寶」四格漫畫操刀者賴有賢、中國館創意總監姚開陽、開場主題秀「城市之窗」策展人陳琪、城市廣場藝術節總導演李立亨…統統來自台灣。

姚開陽認為,台灣文創人才、產品得以在世博獨領風騷,是因兩地文化相近,「台灣人比外國人了解中國、又比中國人有創意」,競圖時容易勝出。這也點出「台灣人有創意、中國有市場」的現況,兩岸可望藉世博結合創意與市場,走上世界成為國際品牌。
台北花博創下高人氣,也提供台灣表演藝術界夢想發揮園地,期間近7000場展演,讓表演團體能見度、知名度提升,舞蝶館、夢想館等地安排的定目劇,更為劇團提供難得的實驗機會,學習長久經營的策略。
過去如台北聽奧、高雄世運,固然提供表演藝術界大型活動經驗,究竟只是一夜風華;花博身為台灣史上最長期、大型、人潮固定大量的活動,規格顯然在另一層級。花博過後,台灣表演藝術界必會變得很不一樣,懂得向長久邁進。(陳宛茜、何定照)

國際競圖案出包連連 公部門與國際接軌?
2008年底,美國建築師普里達克在執行故宮南院設計案四年後提出終止契約,並告上法院求償4000萬。然而故宮南院只是冰山一角,今年高流(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北流(北部流行音樂中心)與桃園國際機場的國際案子相繼出事、狀況連連,讓台灣國際競圖執行力不足的問題浮出檯面。
高流在第一階段競圖前突然喊停,是因主事者不諳國際規則,截止收件臨陣換將、增加了5位評選委員。北流在公布得標者後因噪音問題引發居民抗議,反映國際競圖與在地文化的疏離。而桃園機場被設計者團紀彥指控片面更改設計,則凸顯台灣公部門做為業主的強勢心態。
為了提昇台灣的建築美學,也為了與舉辦奧運、世博的中國較勁,台灣近年的大型公共建築多採國際競圖規格。然而多數競圖不是計畫暫告停擺,便是無疾而終,不但不能提升國際形象,反倒讓台灣成為國際笑話。政府亟欲「與國際接軌」之時,也應捫心自問,公部門的資源、體制以及心態,都與國際接軌了嗎? (陳宛茜)

國父傳 未演先轟動
為慶祝建國一百年,由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兼任執行長的建國一百年基金會擬以兩千萬元籌拍「國父傳」,建百基金會執行顧問平路在與媒體茶敘時評價孫中山思想和生平,「連列寧都會笑他天真、無知」;監委周陽山批為「輕佻侮慢」,兩人隔空論戰,紀錄片尚未公開招標前,即已鬧得沸沸揚揚。
監委周陽山8月中旬致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提醒官方籌拍國父紀錄片要尊重歷史並警告,若文建會紀錄片「違背史實,或全面否定孫中山、五權憲法,將不惜動用糾舉權,把違失官員拉下來。」引發外界擔心監委擴權及寒蟬效應的疑慮。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則回應,平路日前談論對國父的觀點,「是她個人看法」,並非紀錄片團隊既定方向。
文建會經過公開招標程序,反應未如預期,只吸引到3組團隊參與投標。11月間投標結果出爐,得標者是紀錄片圈的「生」面孔─長澍視聽傳播公司的提案得標,標案的計畫負責人為政大廣告系副教授梁開明,以拍攝競選廣告聞名。文建會方面推估,紀錄片之前引發的爭議,「多少」產生寒蟬效應。(周美惠)

景美人權園區爆爭議 轉型博物館再出發
文建會所屬文資總處於2009年12月10日世界人權日,在景美人權園區舉辦美麗島事件30周年紀念展。藝術家游文富在汪希苓特區前創作的地景藝術「牆外」,遭美麗島受難者施明德之妻陳嘉君當眾破壞。
陳嘉君認為,馬政府想藉藝術將恐怖統治的事實抒情化,反帶給受難者心靈上更大創傷。游文富再三強調他的創作「絕無政治取向」。雙方僵持不下,文建會成為眾矢之的,事件延燒兩個月後,藝術家含淚撤展。
陳嘉君轉赴監察院陳情。監委黃煌雄、沈美真認為,文資總處籌備處主任王壽來、副組長朱瑞皓「有急速處分予以調離之必要」,通過糾舉提案。文建會為此提出「聲復」成為創舉。監委改提彈劾案,結果創下彈劾案未表決就遭撤回的紀錄。
此一事件聯帶引發人權園區定位之爭,在諮詢眾多專家後,文建會在七月下旬宣布,將規畫設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統合現有的景美及綠島兩處人權文化園區,希望提升國內人權教育品質及國家人權形象,轉型能否成功?尚待觀察。(周美惠)


兩岸出版加深合作 華文市場隱隱成形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話題從年頭紅到年尾,兩岸出版合作的熱度也不遑多讓;合作內容從早期單純的買版權,進一步擴展到共同購買版權、甚至一起訓練員工。
年初兩位資深出版人葉美瑤、陳蕙惠不約而同離開舊東家自立門戶。她們所投身的新出版社─新經典文化,本事,也不再侷限於台灣本土,而是與大陸出版社共同合作,選編、分享出版資源。
老牌出版社遠流四月則與大陸人民出版社簽定五年的「戰略合作協定」,合作項目包括共同購買外國作品的中文翻譯版權,共同使用一個翻譯版本、同步出版中文簡、繁體字版本、發展數位化工程、共同培訓開員工培訓等等。在大陸深耕物流多年的誠品,也在今年中宣布落腳蘇杭,預計2014年將台灣的書店模式與閱讀文化引入對岸。(陳宛茜)

科技表演藝術發燒
數位科技時代,今年與數位視覺藝術跨領域合作的表演藝術大行其道,兩者位置漸趨平等,不再只拿數位科技當輔佐工具,而是主題。
年初起,眾多創作個體戶開始展現其鑽研數位科技成果;年中起,強調兩者結合的廣藝科技表演藝術節、台北數位藝術節、文建會數位表演藝術節,更炒熱趨勢,文建會「科技與表演藝術結合旗艦計畫」挾巨額補助,也成熱門話題。舞蹈則因本質上強調意象、非敘事,成為這波科技藝術主流。
雖然不少創作者爭相嘗試結合數位科技及表演藝術,但也有人質疑,部分作品似乎為科技而科技,失去表演本質,最糟的是配合補助預算而做;慣於與數位科技合作的視覺藝術界,則感嘆認為許多作品雖運用視覺科技藝術,卻只是服務表演藝術文本,未能激發全新品種。
台北藝術大學舞蹈學院院長平珩指出,台灣今年數位表演藝術作品雖多,但因數位藝術文化養成未久,有「先有答案再找內容」之憾;國外則因文化從小內化,自然水到渠成。 (何定照)

影音新聞 最夯趨勢

網路新聞不稀奇,影音新聞才夠夯。聯合報、蘋果日報等平面媒體,都大規模推出自製影音新聞,沒自製影音的平面媒體,也在網路和電視台合作,中央社等網路媒體也推出影音,連法鼓山等單位,都開始自製影音。
雖然台灣影音新聞目前普及度有限,頻寬影響的跑新聞速度也成問題,但觀察全球趨勢,影音新聞很可能是未來主流。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翟本瑞指出,歐洲四、五年前就慣於用手機看新聞,包括影音新聞,看報者極少;美國近年也步上趨勢。
當紅的YouTube,堪稱影音新聞先驅,越來越多電視新聞,直接引用YouTube,翟本瑞指出,買下YouTube的Google,還打造能快速看YouTube的手機作業系統Android,隨著Android已吃下手機系統最大占有率,未來影音新聞可望迅速擴展。
翟本瑞認為,當新世代長成為社會賺錢主體,即是台灣影音新聞成熟時。新世代慣於動態視覺,又習慣同時做多件事,不在乎看影音時間比文字久。投入影音的業者,現在雖無法獲利,未來應能無科技障礙,占得先機。 (何定照)

智慧型手機 日常必需品
隨著iPhone熱賣,智慧型觸控手機變主流,數位文化協會理事長徐挺耀說,許多大型入口網站統計,藉由行動上網看其網站的,比率已超過一半,用大拇指就可完成的工作郵件收發、社交溝通、娛樂功能,更徹底改變生活方式,讓智慧型手機成為生活必需品。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教授翟本瑞認為,智慧型手機讓使用者能隨時隨地使用臉書、噗浪、推特等社群媒體,藉以更全面、更有效率地整合網路人際關係,使得網路人際關係貼近程度甚至勝過真實世界,是其魅力關鍵。
在智慧型手機中最具人氣的iPhone,因有Apple Store網路商店供給大量有趣遊戲、軟體,加上最人性化的介面,至今是話題王;然而翟本瑞提醒,Google推出的Android來勢洶洶,同樣像Apple Store一樣讓各系統提供各種軟體,而且免費下載,使它在市占率已打敗iPhone ,迅速稱王。
未來究竟是iPhone或Android天下,翟本瑞認為應會平分秋色,只是iPhone代表的時尚感,及「就是搶先一步」的前瞻性,很對台灣人胃口。(何定照)
【2010/12/26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