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5日 星期日

《文創智多星》姚謙 用定位法行銷表演藝術

  該如何看待近年兩岸大力推廣文創產業的熱潮?知名製作人姚謙認為,現階段處於服務投資者的年代,像一場數字買賣遊戲,大陸因此培養了一些發行商、戲院,台灣也多了些文創業者、基金,但這些數字不等於真的銷售數字,要等到未來開出票房才見分曉,才算真正步入服務市場、群眾的年代。
  此話他是有感而發的,過去台灣市場小,發展文創產業不易,現在加入大陸市場為腹地,許多台灣文創人便不忌諱地說要跨海「掙錢」,而不是說要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單方面用台灣的價值評斷,將很難打開大陸市場。
  從1988年起往來兩岸,想把華人音樂做大的姚謙,察覺到儘管大陸對台灣文創內容和產業有渴望,但不爭的事實是台灣優勢正在流失。好比流行音樂圈,除了周杰倫等幾個「名人」之外,近5年冒出頭的台灣藝人,被大陸買單的極少,又如大陸近期推出多部電影大片,如「通天神探狄仁傑」、「唐山大地震」,沒有啟用一個台灣明星。
  現今情形是,兩岸都未推出能夠通吃大中國市場的成功內容。曾受邀擔任中國國家話劇院大型多媒體音樂劇音樂總監的姚謙表示,要衝破這個市場迷思,最好辦法就是從打造兩岸共識,包括語言、意義,跟大陸人生活在一起,溫習他們的歷史,站在他們的高度看事情,同時精進台灣優勢著手。
  相對於大陸,台灣表演藝術的優勢是在創意、執行力,他舉走紅兩岸的綜藝節目「康熙來了」,靠著這2個優勢創造出獨特的娛樂文化,創意不重複、執行力好,「創意」伴隨「年輕」的要素,更能奏效。

  日前來台推廣中國傳統戲曲藝術的浙江小百花越劇團,團長茅威濤找上姚謙做行銷,他讓她一身時裝走上講台,坐在高腳凳上,說著越劇要歷久彌新的經營,需走入學校培養年輕消費者,也是將傳統戲曲以現代手法呈現,讓小百花與年輕結合。
  姚謙強調,所有的設計不是在丟梗,而是用「生意模式思考法」在做,把茅威濤塑造為表演藝術家,讓這個越劇明星,用有趣的表演形式,向大眾行銷新越劇,這些符號的總和形成所謂「定位」。
  兩岸有許多傳統戲曲藝術,光中國就有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惟現在還可以巡迴演出的只剩100、200種,若要保存或發揚傳統,不會是在博物館完成,而是要做給年輕人看,隨閱聽族群年代不同,須跨界、跨平台完成。
  目前姚謙製作每張EP都集結兩岸三地華人完成,接著他一手包辦監製、劇本、音樂的動畫電影「舞動星光」,描寫身處台中、北京的一對戀人,用email談情,橫跨兩岸的愛情故事,也可見台灣擅長製作溫情、偶像的想法和系統,姚謙表示,以產業論,台灣優勢是可以先一步打造平台,讓大中華人才各自扮演擅長角色。
工商時報 D4/經營知識 2010/11/30
【邱莉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