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大會現場,當我聆聽完深澤直人40分鐘的英文演講之後,顛覆了對「設計」原本的想法與觀念,當然,設計(design)本身有很多的定義、解釋、意涵,從過去的大師、名家、學者也都分別下註了精闢的見解與看法,在此不另作討論,重點是設計常被要求或突顯的「美學」,並不在深澤直人的設計重點,也沒有在台灣常提倡的生活美學,或是有政府官員想把文創經濟變美學型男等難以理解的專業觀點或政策論述,深澤直人對於設計的看法,他以英文「spontaneo us」這個字做說明,簡單而言,指的通常是不假思索,也不需透過外在的影響與協助,由自身產生的想法或行為,而當下的反應與態度都是自然流露與呈現的,沒有經過思考或是特定的意圖,他同時提出,並非意指「Natural」,也就是並非指天然
的、自然的、大自然的,或是不做作、合乎常情之意。
深澤直人舉了幾個例子做說明,當你在搭捷運時,透過車廂的玻璃照鏡子、撥頭髮,或是當你坐在捷運的椅子上,不自覺把傘夾在兩腳中間,甚至當你放雨傘時,可能只是找一個可倚靠的地方,而同時雨傘的另一頭頂住地上磁磚間的接縫或凹槽,當你在戶外臨時要將喝一半的牛奶盒暫時放置,可能會不自主地放在一個鐵欄杆上長度寬度剛好的位置。這些非常生活化的動作,並沒有經過特別的思考(thoug hts),或是在動作之前,會意識到自己的意圖(intentions),其實這些行為與反射動作已經存在我們的生活很久了,只因不同的環境、文化、生活習慣,使得這些行為變得自然流露(spontaneous)而且流暢,深澤直人所設計的產品,就是用這樣的概念與觀察,深入我們的內心世界,植入我們不以為意的日常生活習慣,而他強調,設計不是為了設計而設計,或是要把它設計得有多美,而是在於設計是否能融入我們各種自然流露與流暢的慣性行為。所以,他大部分的時間在做生活上的每一個細節、每一種環境的觀察,將設計無形地置入消費者的使用流程中,這樣的產品就變得不說自明,容易使用,也較能持續長久。有趣的是,在演講後有聽眾來賓提問,質疑這樣是不是使得設計的研究與調查變得沒有用?深澤直人則很明確的回答,他認為一個是自己在看自己,另一個只是透過別人來看自己,這並不衝突,這兩個方式都是可以用得到的。
當然,美學有它的存在價值與教育意涵,讓我們懂得去欣賞,去組合,了解平衡與對稱,學習不同生活風格與發現獨特的個人品味,並能達到與環境的身心和諧,但若從設計教育或是工業設計觀點,太過注重美學與外在條件時,便會忽略了原本的內容核心價值與存在意義,套句從事設計管理工作的蔣友常先生之說法,「設計不是在做Tra nsfer(轉貼、移轉),而是在於Transform(轉化)」,也就是不再只是把翠玉白菜印在滑鼠墊或手機吊飾上,或是把某個特定圖像授權,大剌剌地印在商品上,而是能萃取文化本身中的菁華元素、特色要點、生活文化,將它融入於無形之中,同時因為行銷的有形與無形包裝,明示或暗示的提點,消費者自然會去內化,找到一個屬於自己或是個人偏好的銜接意義與使用認知。也就是說,轉有形為無形,化有意於無意,表象不露於外,而神韻能藏其中。
2010年香港「設計商業週」的整體行銷包裝、流程串聯、議程設計 …等,台灣在這方面的專業能力與成功經驗上並不亞於香港,重點在於我們是否有明確的對象,搭配可靠的內容,輔以有效地整合以及適度的傳播,才能做出(設計)較有深度的活動意義,台灣在2010年1 1月舉辦了第一屆文化創意博覽會,接續12月舉辦設計博覽會,在20 11年將主辦世界設計大會(IDA Congress Taipei),深度的活動意義在於是否有一致明確的信念,並且符合當代的人類行為與普世價值,設計不只是設計硬體的產品,若是先從軟體的服務設計,或使生活更為便利與簡單的觀點著手,才能持續長久且禁得起考驗,深澤直人的設計不是美學,不是品味,而是深植人心的感動。 工商時報 A5/政經八百 2010/12/21
【李欣龍/文化大學創意產業中心主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