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文創抓得住 經濟效益跑不掉 感動,怎麼能量化?

▲電影兼具商業與文化特質,台灣應發展出自己的電影語言。
圖為星期假日,電影街張貼醒目電影海報,但人潮並不多。(王遠茂攝)

     台灣現在拍電影,還有許多技術得請日本韓國團隊來作,因為這方面我們不足,我們必須要追著人家跑,但我們也有跑給人家追的地方,我們不要放棄。技術是可以學的,我再怎麼笨,花十年二十年還是可以學到技術,可是內在是學不到的。當我們的文化創意是屬於在地性的,獨一無二的,誰能追得到你?

     我常覺得,任何一個地區的文化,如果沒有經濟的效益,這文化會消失。但若只有經濟沒有文化,這經濟不會長久。台灣要有競爭性,最重要的是文化創意有沒有被好好運用。當世界潮流往東方移動,主導的一定是中國,但依附在整個龐大商業系統裡所生存下來的文化創意,卻是我們的優勢,可惜這優勢經常都會在以經濟利益為前提的考量下被完全扼殺。

     台灣官部門統籌的基本概念,還是在能不能創造經濟價值,而不是以文化創意為第一考量。就算我今天申請文化創意補助,他也會先考慮你有沒有企業投資,不然無法協助你。但我跟你提案,你當然應該是以我的案子好不好來思考判斷,而不是由有沒有企業投資來判斷,變成由企業來決定好不好。企業又不是學文化的,思考當然都是經濟、計算、數字。但感情怎麼能夠量化?感動怎麼能夠量化?

2010-10-02


  • 中國時報


  • 【魏德聖口述,記者張士達整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