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

「蔣堂」吳松洲 文創「賣台」分子


台灣文創產業發展至今,愈來愈多文創從業人員善用幽默和KUSO創意,大賣台灣文化,並在經營中,從「做」中學,也從「錯」中學,在創意與生意間尋找平衡點。兩年多前開張的「蔣堂」創辦人吳松洲,正是以經營「兩蔣」意象商品和台灣特色創意商品聞名,成為文創「賣台分子」中的生力軍。
設點在中正紀念堂內的「蔣堂」紀念品店,八坪大的櫃位中擺滿了與兩蔣相關及台灣特色文創商品,像是兩蔣父子T恤、兩蔣圖案隨手杯、「功夫蔣小龍」或「雙節棍蔣小龍」T恤;而台灣到處可見的人孔蓋,也經創意設計成了桌墊。
蔣堂物賞 落腳中正紀念堂
吳松洲與蔣家全無淵源,65年次、畢業自大葉大學視覺傳達設計系的他,自創品牌「蔣堂物賞」(簡稱「蔣堂),2008年7月25日在中正紀念堂內開張。由於中正紀念堂是陸客來台必遊熱門景點,使得蔣堂的創意商品甚受陸客喜愛,蔣堂也在今年獲選為台北好禮名店。
「兩蔣當主題,不是賣兩蔣,而是賣台灣特色!」設計師出身的吳松洲說起話來兼具理性與感性的思維,但他並非天生如此。他說,這全是拜經營「蔣堂」後,歷經三大錯誤,繳交學費、調整轉型所換來的成果。

第一個錯誤,是在蔣堂剛開張時,當時原本就開設計公司的吳松洲,從設計服務業跨足通路,一心一意想用設計手法提升商品美學,並以中正紀念堂的建築為主要設計元素,沒想到叫好不叫座,東西一設計出來就滯銷,與消費者需求「差很大」。他說:「原本以為只要把圖畫好看,東西就可以賣出去,卻忽視了消費者需求。」
這個「事與願違」的結果,讓蔣堂每個月最保守估計得虧損30萬元,有時一天營業額甚至不到2,000元。吳松洲只好不斷地用設計公司賺的錢來補蔣堂的虧損,但他說:「即使一直補,卻感覺像個無底洞,設計公司當時都快被我『掏空』了,差點還想收起來不做了!」
痛定思痛,既然自家設計的商品不被消費者接受,吳松洲不得不為蔣堂替換商品,趕快尋找外部設計同好的商品,尤其在和非設計師背景的產品開發商交流後,更發現他們的想法非常市場導向,深深啟發了他,並從販賣不同商品的經驗中,找出最受消費者喜愛的商品類型和設計。
吳松洲當時犯的另一個錯誤,是誤把蔣堂定位在「高價精品」。如今他回想說,精品通路講究空間氛圍,有時為了展示一個包包,就得使用很大的空間去襯托,但蔣堂只有八坪,實在不適合;而且蔣堂所在地是個觀光景點,每年有高達200萬人拜訪中正紀念堂,陸客占一半,因此,應該走的是有台灣本土特色的紀念品路線。
改善錯誤 設計師變經營者
吳松洲再度從錯誤中學習,慢慢理出應把蔣堂的定位調整成主打兩蔣意象與台灣特色創意的「主題化」通路。為此,他先去訪查各地觀光景點的紀念品通路主要販賣哪些商品,從「看別人怎麼做」的過程中,反問「如果是我來經營,我會怎麼做」;而為了建構蔣堂的主題化,他還曾暫停內部開發設計商品,改採與蔣堂主題相符合的各式外部商品合作。
即使如此,吳松洲說,他一開始仍把自己定位是設計師,「其實也是錯的」,因為他的角色應該轉型成蔣堂的經營者。他指出,設計師習慣右腦思考,經營者常需左腦思考,設計師是「幕後的行業」,沒有人教他如何做生意、賣東西,但經營通路必須面對消費者,他和同事都曾在第一線、收銀機前與消費者互動交流,以便多了解消費者,成為後來及現在設計時的靈感來源。
就在調整了商品、定位和腦袋後,吳松洲克服了經營之初的三大錯誤,經營蔣堂兩年多來,雖然34歲的他說,「這兩年來老了不只十歲」,但也從錯誤中摸索出了蔣堂的十大熱賣商品及許多經營策略,而且讓蔣堂的經營,從剛開張的月虧30萬元,進步到每月都可打平。
「我對錯誤買單,並從中改善!」現在的吳松洲說:「我們很清楚我們的定位,我們就是要靠『賣台』,賺觀光客的錢!」
吳松洲這位被外界稱為很會賣台灣文化特色商品的文創「賣台分子」堅信,蔣堂販賣的不只是紀念品,而是能帶給觀光客獨特的台灣記憶和故事!
【2010/10/18 經濟日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