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31日 星期日

名家觀點-西方與東方:攜手開拓文創產業美好 未來

     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面臨著文創產業發展的「文化匱乏」,這是資源向產業轉化的匱乏。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本質在於富有獨特創意的創造性、生產象徵價值和形成授權經營模式。而這三點恰恰是中國大陸的軟肋。
     9月30日,筆者參加了在英國倫敦上議院(The House of Lords)舉行的國際文化創意產業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簡稱IACCI)第三屆學術年會。來自英國的John Howkins、澳大利亞的John Hartley、法國的Allegre Hadida、中國和韓國的Lee Young koo等近百名知名學者參加了這次高規格的學術盛會。
     中國成為演講關鍵字
     與會者圍繞「區域視野下的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新興文化市場的能力建設:機遇與挑戰」、「文化商業交流的合作需求」、「商業發展的戰略與行動:促使東方與西方的協作」等四個議題從「西方」與「東方」兩個觀察角度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在這次年會中,「中國」成為與會者演講中的關鍵字,也促使筆者在西方語境下思考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
     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西方與東方各有著不同的價值觀念、戰略思維和商業模式,表現在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和文化建設的方方面面。
     百餘年以來,這種差異和隔離以西方的強勢主導著東方社會的進程,直到二戰以後日本經濟的崛起,韓國、台灣、香港和新加坡等亞洲四小龍的經濟飛躍,以及千禧年之後中國大陸經濟的騰飛,東亞經濟規模佔據全世界經濟總額的40%以上,這從客觀事實上改變了東方與西方這種差異和隔離的重新定位。
     在文創產業領域同樣如此,當然,對文創產業而言也顯得更為困難。文創產業直接生產出的文化產品,是一種文化意義和象徵價值的精神產品,在背後有強大的文化認同和價值認同的消費驅動。
     西方對東方文化嚮往存疑
     西方社會在多大程度上能建構對東方社會的文化認同和精神嚮往,這裡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他們僅僅是因為個人的特別經歷、個別的偶然選擇從而選擇向東方探望?還是因為他們普遍認為東方已經強烈影響到了西方從經濟與物質到文化與精神?
     這是一個答案顯而易見的問題。儘管在世界文化強國前五強中,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韓國(除了韓國稍有爭議外),只有東方的日本以獨特的動漫產業發展優勢位居其中。中國,包括台灣、香港、澳門和大陸在內,這個從來自視是文化資源豐厚的東方大國經濟的崛起,似乎還沒有帶來相應匹配的文化的復興。這是中國文創產業面臨的國際尷尬。
     中國文創發展面臨文化匱乏
     這個國際尷尬恰恰在於中國文創產業發展的「文化匱乏」。中國是文化資源大國,卻面臨著文創產業發展的「文化匱乏」,這是資源向產業轉化的匱乏。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本質在於富有獨特創意的創造性、生產象徵價值和形成授權經營模式。而這三點恰恰是中國大陸的軟肋。
     中國的創新教育一直受到詬病,成人的創意思維還在孩童時期就被僵化的應試教育模式所壓抑,我們缺乏面對未來的想像力(這從2008北京奧運會和2010上海市博會的中國文化展示就可以看出來),缺乏講故事(storytelling)的能力(這從我們每一年四百多部的國產電影和年產量分鐘數世界第一的動畫作品就可以得出結論),對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利用和開掘更是飽受西方社會的爭議。
     病態式的山寨經濟
     當「山寨經濟」成為中國南方地區從勞動密集型企業向知識密集型企業轉型的主流模式時,這種產業結構轉型和產業型態升級病態式的前行,又會給中國經濟帶來多少創傷?我們希望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國際化發展之路能倖免於這一創傷型的發展模式。
     毋庸諱言,中國目前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還是價格驅動型的,是政府引導型的,是投資拉動型的,不同於西方經濟發展的品質驅動、市場引導和消費拉動。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是在經濟危機中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因素,文化產業還面臨著文化體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務建設的任務,政府在短時間內還是文化產業發展的主導。
     但無論如何,加強文化創意的創新訓練和智慧財產權的保護利用,仍然是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在注重基礎設施建設的硬體思維之後的軟體思維,也是中國真正實現世界文化產業五強的必由之路。
更多新聞請看《旺報》

  • 2010-10-31
  • 旺報
  • 【向勇(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副院長、國家文化產業創新與發展研究基地副主任、英國劍橋大學Judge商學院訪問學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