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許多部落裡的工作室、手工藝工坊,紛紛集資創業,販賣屬於原住民的傳統工藝品。例如刺繡編織品、琉璃珠、漂流木工藝品。但除了少數能見度高的知名產品成功打響品牌,其它傳統工藝品縱然有良好品質,卻難有等值銷售價格,甚至出現仿冒品或盜用原住民智慧創作的狀況。
日前在台大圖書館舉辦一場「原住民族傳統手工技藝創意行銷」學術研討會,由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台大圖書館、行政院原民會台灣原住民族圖書資訊中心主辦。會中邀請產、官、學界代表,就文創與行銷主題發言,希望對原住民族人創業有所幫助。
結合傳統 提升價值受邀演講的頑石文創開發顧問創意總監程湘如說,許多外國觀光客到台灣,都指定要到原鄉部落參訪,參訪時自然也會購買部落商品。
但是就她觀察,原住民族人最大的問題,在於對傳統文化衍生的文創產品價值太過看低,經常主動降價求售;再加上沒有為商品做良好的包裝、也沒有替不同商品設計區分客層,造成銷售量與知名度無法提升的原因。
程湘如建議,許多部落都有獨特的傳說和故事,商品也可以有故事,讓人感覺有價值、有意義。將原住民獨特的文化和傳說與文創產業結合,就是最大的行銷賣點。針對不同客層開發商品,可將古物或精緻傳統文物製作復刻版,例如十字繡,就可銷售給收藏家、博物館、頂級客層。
針對一般消費者,可以製做容易隨身佩戴、顯眼、獨特的文創商品,既可藉著商品推銷讓更多人認識原鄉文化,也可以讓購買者感覺與眾不同。
智財權存灰色地帶程湘如也提到,以族群意象為設計主打的新一代設計師們,無論是客家族群或者是原住民族群,都應該走進部落、走進客庄,不能只從網路上查資料:「那樣太懶惰了。」她說,除了要貼近生活,還要在設計元素上多創新,客家族群設計者若是不斷消費桐花,市場很快就疲軟。
台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經建組長李菊妹說,這次北市花博爭艷館,有設置原住民產銷攤位,希望能提升原住民產業能見度。李菊妹期盼,未來的原住民創意產業是多面向的,例如樂舞文化展演。
但談到關於原住民圖騰、傳統文化、音樂、服飾等涉及傳統智慧創作等運用,原民會副主委林江義雖到現場,也提到相關條例如《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創作保護條例》與《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但研討會卻並未對如何保護原住民族傳統智慧多有著墨,對於他人或其他族群,若有侵犯盜用之實,似乎頂多只能發表抗議與聲明,顯見在此一區塊的規範仍處於灰色地帶,有待相關單位積極研議改進。
【台灣立報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