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3日 星期一

水庫淤泥 變陶藝泥漿釉

台藝大副教授呂琪昌以石門水庫淤泥成功研發泥漿釉藥,燒製成色澤、質感細膩的陶瓷,是國內將水庫淤泥研發於陶瓷工藝的首例
記者黃福其/攝影

  石門水庫淤泥嚴重影響水庫壽命,清淤又無法用於種植;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所副教授呂琪昌經一年多研發,成功將水庫淤泥製成用於陶藝的「泥漿釉」,昨天在台藝大文創園區發表,自然、美麗的色澤引起驚豔。
台藝大工藝設計學系主任林伯賢說,國內過去曾將水庫淤泥用於研發綠建材,後來因成本太高等因素而停止;呂琪昌首開先例用於陶瓷藝術創作,兼具環保、創意及「本土」,下個月將在石門水庫「活魚節」中特別介紹。
專研工藝史的呂琪昌說,陶瓷工藝是華夏民族的驕傲,高溫釉更是陶瓷發展史最重要的里程碑,但流傳至今因追求量產等因素,國內陶瓷廠多使用西方研發礦物釉藥,反而是日本較重視天然泥漿釉。
呂琪昌說,石門水庫淤泥因粒子小、黏度高,清淤後很難用於種植等用途,但因是自然沖涮到最細的粒子,且含多類微量元素,是「老天已篩洗好」的易熔黏土,也是泥漿釉的絕佳原料。
他在淤泥中添加氧化鈣後,發現石門水庫淤泥可利用率高達95%以上、處理程序簡單,成本遠較礦物原料低,且具較大熟成溫度範圍,少有因爐溫不均而失敗。

呂琪昌說,泥漿釉目前已燒製成功的有油滴釉、鐵紅釉、鐵紅結晶釉、烏金釉、青瓷釉等9種,釉色及質感變化效果更細膩,他打算再以日月潭淤泥研發。
【2010/08/19 聯合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