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30日 星期一

金管會該限縮企業辦理私募 NO! 蘇拾忠:股權投資營運模式多樣 私募的定義 要先釐清

【中華民國股權投資協會、中華民國創投公會秘書長蘇拾忠口述/記者陳碧芬整理】

  金管會管私募?管什麼先搞清楚!對於「私募」的說法,應該要優先釐清、定義,才能把這個問題說出個道理。

  上市櫃公司辦理私募增資,不是對公開大眾募集,而是對特定的私人募集,這是最早的「私募」說法。其次,是證期局允許機構向私人募集一個證券基金,類似共同基金,在中國稱為「私募基金」,在台灣是金控財管部門的「集合管理帳戶」,投資標的是上市股票,和共同基金的差異點是私募基金可以融資融券,很多中實戶都把錢放在裡面。私募的英文是「private placement」,前2個說法都合理,是向私人募資而得。第3類,是我們新成立股權投資協會要正名的「股權投資」,指的是私人的股票,是「non-public」、未公開的意思,也就是還沒上市的股票,作為投資交易的對象,其資金來源有可能是少數人集合而成,一如創投基金的募集,因為法令規定,在股票發行之前不得公開募資,因此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投基金都是私募而來的,而被歸類在私募股權(private equity)範圍。


  金管會管什麼先搞清楚

  屬於金管會管理範圍的集合帳戶、共同基金,其資金組合及投資目的都是為了上市股票的投資,所以要限制私募資金不應該參與;而證期局目前要限制上市公司過多的私募行為,也是預設這些公司「有某些理由」無法順利進行公開募集,有可能是公開募集失敗,有可能是財報不佳,或是想要和特定人建立特定關係,非得透過私募管道才行。在此情況下,公開發行公司是需要為自己舉證,有轉向非公開募資的必要,或有策略性投資人存在的需求等。

  創投業相對上是擅長於未上市股票的私募活動,長期在產業投資的經驗累積,曾讓很多台灣企業從未上市,到上市,進而售出、併購,都讓各階段的股東獲得利益好幾翻,股權投資的興起是兩岸市場架構下,創投業的進一步擴大。台灣創投業過去2、3年曾到谷底,今年在最差勁的假設下,預計會有4家創投管理公司成立,加上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氣氛已形成,金控和財團旗下的創投管理公司愈加積極,顯示出非公開的產業投資活動正在興旺。

  台灣企業都只算是中小型

  然而,為何現在需要倡議股權投資?因為台灣有很多已進入發展晚期的企業,他們可能不認為一定要上市,但創業團隊不想做了,因此想找新股東來接,企業股東可以換人,或是某公司的發展多年後,業務分支太雜了,需要切割,以便於再起,或是有些是經營不善、卻是立足很有發展的產業之中,像數位內容、動畫業把3家公司合併起來成為1家,這就是中文裡說的「企業再造」,這是台灣企業現在需要的,需要財務性的操作,要加入策略性投資人的角色。

  另一方面,台灣企業在國際投資市場看來,都是中小型企業,規模或目標在百億元的國際私募股權業並看不上眼,他們會來台灣找案子,但只設辦事處,黑石和凱雷私募業一天到晚都在台灣找案子;再小一點的資金規模,則是幾十億元的投資,是金控業在玩的天下;更小呢?2、3億元,是台灣創投業在玩的,或是私人家族的投資機構在關注的。這套業界的遊戲規則,台灣沒有定義,官方也沒有認知,而且每次一講,就說,台灣沒有私募股權業,都是沒有看清楚實際的情形。

  股權投資的定義要具體化

  併購會是股權投資的一部份,但股權投資會有更多的想法,甚至是跨業,合併,分拆等創新想法,可以發展出各式各樣的營運模式。股權投資的定義一旦具體化,私募在台灣的輪廓就清晰多了,而且透過協會的平台,向政府說明或溝通,哪些產業是股權投資可以投資?哪些不能投資,都是要界定,策略性投資人的扮演又需具備哪些條件?未來有任何投資的機會,才可能有私募資金參與。

  基於產業投資面的活潑而進行的股權投資,以我們接觸的經驗,金管會的態度是「沒有意見」、「沒有排斥」;聽說大陸證監會要用上市的方式,來管理股權投資,這是很不合宜的,主管單位會把自己搞瘋,因為股權投資的邏輯是未上市股票,說穿了,天天都是在內線交易,就像現在有些創投業投資上市股票,公會立場是勸業者會員要限制一點,不要超過紅線,否則就納入金管會管理範圍,那是金管會的職責所在。私募股權不要被管,就要先管好自己。
 
工商時報 C13/財經相對論 2010/08/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