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9日 星期三

〈鄉鎮創意動起來〉-社區文創加持 地方產經增值

▲彰化王功蚵藝文化協會利用蚵殼做出各種創意的產品。圖/本報資料照片
「一鄉一特色」的口號,是近年來台灣社區總體營造努力的方向。社區發展著重文化創意,尤其在產業發展上,如何善用當地的地方特色,抓住文化重點成為文化商機,是各鄉鎮社區文創發展追尋的重點。
     在這股風潮下,全台各鄉鎮紛紛強調在地活動,到處百花齊放,當地的文化慶典、特色活動,乃至於土特產,甚至是特有生物,都成了爭取旅客目光的焦點,只要文化創意的包裝夠特色,就能吸引目光招來商機,為鄉鎮創造產業附加價值。
     ◎彰化王功/蚵殼裝飾藝術,帶動飲食、觀光
     諸如舉辦漁火節的彰化縣芳苑鄉王功漁港地區,當地就是從培養對鄉土的熱情,打造美好家園的良善美意出發,替地方產業、文化旅遊鋪出一條美麗大道。
     彰化王功是台灣最西部的地方,有全球僅存最寬闊的潮間帶,保留自然生態景觀,也適合蚵仔的生長,每年盛產的蚵仔成了王功當地傳統的平民美食材,還曾躍上國宴舞台,成了招待外賓的重要美味。

▲王功漁火節重振昔日彰化八景風光,結合當地蚵仔的文創發展。圖/本報資料照片

▲彰化王功蚵藝文化協會號召社區大、小朋友以蚵殼創作「金殼雞」,帶動地方蚵藝產業。圖/本報資料照片

▲紙教堂旁的生態池群聚蜻蜓、青蛙,吸引遊客來此體驗生態。圖/本報資料照片

▲桃米社區紙教堂象徵重生、愛、互助與希望,成為遊客喜愛遊覽的景點。圖/本報資料照片
     以往觀光客只是來大啖蚵仔,卻對這兒的養蚵文化沒什麼了解,也成了當地文創的重要發展契機。
     這兒的蚵農靠海吃海,以往,他們辛苦度日,身上總是散發著濃濃的海水味,被稱做是「人肉鹹鹹」。蚵農一年到頭泡在海水裡辛苦工作,他們的兒女多認為辛苦,不願接下這工作,讓王功面臨農村高齡化的問題。
     在當地人士努力下,蚵的文化創意油然而生。運蚵採蚵的小鐵牛車,成了載運觀光客的小巴士,做了一輩子的蚵農,成了生態導覽員,老蚵農帶著觀光客,到潮間帶觀察蚵的成長情況,還可以當場享受一下現採的新鮮蚵仔。蚵農不再只是蚵農,還是社區文創發展的尖兵。
     蚵仔的庇護所蚵殼,也成了居民日用生活中最平常的素材,原本王功街上到處可見堆積如山的蚵殼,也找到新用途。蚵殼可以廢物利用,變成居家的裝飾品,除了用來改造當地生活環境,成為街道裝飾藝術的材料。
     當地藝術家於6年前成立蚵藝文化協會,設立了海洋文化館,成為台灣唯一以蚵殼為藝術創作的地區。藝術家們把蚵殼當成寶來創作,變成了蚵民滄桑的臉,或是一隻隻栩栩如生的保育鳥類黑面琵鷺,或是高蹺鴴和白鷺鷥等候鳥。文化館前用2千多片蚵殼組成的裝置藝術「福氣雞」成了人氣指標,這些蚵殼創造出來的藝術品,每年都吸引至少10萬人次參訪,也推動了當地飲食及觀光的發展。
     王功漁火節主要是為重振昔日彰化八景,結合當地蚵仔的文創發展,吸引大批觀光人潮湧入王功,配合海洋文化館、潮間帶品蚵等特色行程,在白天享受美食、體驗大自然之餘,晚上還能欣賞到點點漁火,堪稱人生一大享受。
     ◎桃米社區/體驗自然生態,觀覽紙教堂
     地方資源的整合,凸顯當地土物產或特有生物,是社區文創發展的的重要契機,南投埔里的桃米社區也是一例。南投埔里的桃米社區被桃米坑山及桃米坑溪圍繞,這兒依山傍水,是個只有1千2百人的小村落,但蛙卻比人多,孕育了台灣三分之二的蛙類。
     桃米社區舊地名叫「挑米坑」,與米文化有很大的淵源,早期魚池鄉日月潭一帶米糧不夠,當地居民必須擔山產到埔里街上換米,桃米村就是這條挑米路線上的中繼站,如今,挑米變成了桃米,但挑米文化不復存在。
     但是九二一地震時,桃米社區6成的房子全倒或半倒,一時間,大家一度失去了希望,只是,天無絕人之路,在地人振作起來,結合當地好山好水,把青蛙奉為「老闆」,創造了生計,也保有了環境。
     居民學會重新愛自己的故鄉,重新認識「青蛙」這個鄰居,村民們在社區營造團體「新故鄉文教基金會」的帶領下,學習成為生態解說員,透過導覽解說,把遊客留在當地吃喝玩樂。
     當地人還聯合起來,搶救原本要建造佛舍的草湳溼地,這塊溼地也成了社區文創發展的重地。溼地內,長年可見40多種鳥類、至少15種的蛙類,還有數十種水生植物,及伴隨其中的20、30種蜻蜓與豆娘。
     基金會利用當地竹材與原木,打造外型有如青蛙的戶外教室,方便生態解說員在青蛙的肚子內解說生態,還架護簡易流籠,讓遊客使用並挑戰膽量,而除了白天可看到蜻蜓和豆娘飛行於溼地內,晚上則有蛙鳴迎賓,甚至還有螢火蟲飛舞點綴,好不熱鬧。
     在地人將住處改為民宿,把一旁的水池變成生態池,做起就地保育。他們挖一個池子,種上水生植物,營造出好的生態系統,讓腹斑蛙、貢德氏蛙這些物種自己靠過來,成了池內的貴客,也吸引旅客的到訪。
     民宿綠屋的老闆「青蛙王子」邱富添表示,村民透過導覽解說,把遊客留在當地吃喝玩樂,青蛙的經濟產值增值20倍。「青蛙」在日本文化中,是「幸福」的象徵,當地各種青蛙的存在,發展了觀光、生態等相關的文創產業,牠為村民創造了新生機。
     桃米當地另一個特色,就是兩年前由桃米社區承接、聳立於社區中的「紙教堂Paper Dome」,它是起日本阪神大地震中象徵社區重生精神,現在成為社區精神堡壘。紙教堂以58根紙管建構出橢圓形的活動空間,再加上玻璃纖維浪板構築成長方形外牆,和透光的天幕屋頂,在陽光照射下,顯得格外神聖、莊嚴。
     紙教堂如今成了南投當地重要的觀光園區,也成為桃米當地的大特色,許多觀光客慕名而來,就為一睹紙教堂的風采,堪稱社區文創發展一大成功案例。
     「幸福,從這裡開始」,只要憑藉著對家鄉的認同、對農村價值的堅持,在地人用好山好水好好物產打拚家園未來,為地方產業找到了新的生機,讓在地生活深植於土地之上,保有在地的特色,也引來商機,一舉數得。王功漁村及桃米社區,都是最鮮活的例子。
     (本文作者為文字工作者)2010-09-27
  • 工商時報

  • 【陳傑】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