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BOT後,我們該關注什麼? 今年8 月11日文建會與「華山文創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簽訂契約,「華山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BOT」正式啟動,未來將在華山創意園區內耗資20億,興建地上10層、地下3層,總建築面積1萬1千坪的新大樓。
這個BOT案的簽訂後,可預期再度引起藝術工作者的一些挑戰聲音,批判園區商業化,或是政府圖利財團。從華山發展歷史來看,這塊地好像註定沒有辦法達成共識,政府、企業、市民、藝術家各唱各的調,從早年立法院預定地、藝術家的霸占爭取、政府指定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甚至到民間促參案,整個過程都一直有不同聲音,無論決定往哪個方向發展,都有其他的價值反彈。華山,一度被認為是燙手山芋與無法解開的四角習題。
大家想的園區不一樣
華山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目前看來已成定局。因此,本文不談四角關係,把焦點放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視角。文建會在2002年,受施振榮先生所談的「微笑曲線」理論影響下,決定台灣應該走高附加價值的產業。在參考世界潮流的趨勢後,認為台灣應該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而文建會過去主要的業務是做藝文補助、而非推動「產業」,所以對於如何發展產業一竅不通。當時各界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意涵還很模糊,在參照經濟部工業局推動科學園區的經驗後,理所當然認為台灣應該要有文化創意園區來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化創意園區要如何做?有人想的是科學園區邏輯、有人想的是藝術村、有人想的是只是閒置空間再利用;文化創意園區可以是北京798、紐約蘇活區、更可以是好萊屋。許多研究者向國外考察,但國外「園區」案例無數種,各有各的發展脈絡與成因,都無法直接複製台灣。這樣的狀況,也導致往後再談「園區」時,常常出現牛頭不對馬嘴、各說各話的矛盾窘境,因為,每個人的園區理想都不一樣。大家沒有經驗,只知道推動文化創園區喊起來氣勢磅礡,最實際、看的見。因此,政府10年來,投入20億在五大創意園區的建置,佔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最大預算比例。
政府做不來,吸納民間企業能力
當文建會指定五大創意園區個別的發展定位後,卻發現實際情況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問題接踵而來。因為政策最高目標「群聚效應」並不是靠「由上而下」指定就能達成。許多研究指出,創意人才的群聚考量因素,不同於科技產業或製造業的「成本」考量,反而一個區域的文化、開放性、空間氛圍等因素是關鍵。所以除了華山位於都市中心,且過去具有強烈的藝術氛圍印象外,其餘的四大園區在發展上都陷入一定程度的困境。而華山的地理位置也被認為是最有機會發展起來的示範基地。由於文建會還是無能力自行營運華山、發展產業,因此決定分三階段:電影館OT、園區ROT、文化創意旗艦中心BOT三部分,委由民間力量參與,最後的政策理想與重擔,全都落在王榮文所領導的經營團隊手上。
獲利是手段還是目的?
台灣文創公司會把華山變成什麼樣貌?成為各方關心的焦點。就目前華山的空間規劃來講,在活動上面初期並不設限,廣納各種活動在此進行,之後再挑選較有代表性的活動,主要是達到吸引人潮目標。這樣的操作方式與過去環改會經營華山重視創意生產與實驗,就有很大不同,以前,重視「創作」、而現在重視「市場」。如今,包括簡單生活節、台北奔牛節、設計師週都被列為未來華山主動邀請的活動。從活動挑選來看,華山走的文化創意產業光譜,是比較偏向流行與大眾化的創意產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消費市場。而從空間規劃來看,目前園區內,引進許多特色商店、創意餐廳,期望能夠留住人潮,刺激消費。大體上來講,華山把自己訂為一個「生活風格」的場域空間。文化創意產業十五項產業類別都在華山未來的發展藍圖內,所以從目前空間來看,姑且可以將華山視為一個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基地。
華山會如此運作,有它的壓力。台灣文創公司進駐後,必須遵守文建會「七分文化、三分商業」的比例原則進行招商。並且每年固定要給文建會權利金。因此華山營運團隊很清楚的說,我們是執行文建會發展文創的政策,初期我們必須先活下去,自給自足,才有辦法談「育成」,未來,華山BOT後多出許多空間,才可以做更多關於產業育成、或是工作室的事情。因此,之後BOT文化創意旗艦中心的實際運作後,或許,才比較有辦法整體的判斷華山成效。
持續監督BOT的育成計畫
「獲利」是企業重要的目標,但獲利過程中能不能達到政策目標?是我們要監督政府的地方。台灣文創公司第一階段,透過園區OT的部分,先達到吸引人潮的目的,而華山現在每個月也都已經有盈餘。對整體發展來講,OT部分已經可以作為自給自足的基礎,未來,華山BOT的大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旗艦中心,應該就不能只是招商開店而已,應該要有更多的產業扶植措施,或是盈餘回饋等相關「育成」計畫。
華山的土地具有公共性,政府提供給企業有文化創意產業育成的政策目的,應該不只是衝高產值數字而已,如果未來BOT連育成的計畫都沒看到,只是將已有市場的「創意產業」整合進來,那只是另一種型式的商店街和東區而已。以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來說,現在政府目標明確,積極發展文創產業。那我們就期待未來華山BOT部分,可以如同王榮文所說:「我們就是要尋找成名之前的幾米,讓他有機會在我們的協助之下,成為將來的幾米。」
本文亦刊登於http://blog.roodo.com/calvinw/archives/13699225.html 2010/9/8
文/王柏鈞 http://taiwan7line.blogspot.com/search/label/%E3%80%90%E6%96%87%E5%89%B5%E7%9C%BC%E3%80%9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