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4日 星期二

〈銀幕傳真〉-文創輸血,台灣電影才可能救活

▲「艋舺」抓住年輕人關心的題材,衝高票房,保住成本,也帶動周邊經濟效益。
 ▲到處辦首映,製造口碑,網路發動專題討論,「父後七日」直接訴求觀眾。
▲「一頁台北」置入行銷台北市,北市也在全院線強播預告片,兩蒙其利。

▲一部「白銀帝國」耗資數千萬,票房只有百來萬,搞砸了可長可久的投資者。

     台灣電影市場小、發行片商對國片沒信心、投資人稀少、政府輔導未正視問題癥結、媒體呵護不忍苛評、導演制度的根本缺失、缺乏行銷CEO人才…等現況,用千瘡百孔形容台灣電影製片業,很多人會不高興,但絕對是事實。
     也不只是一兩個人看到這種情況。視若無睹者有之、冷嘲熱諷者有之、降奔大陸者有之、虛應塞責者有之、建議送安寧病房也大有人在。一言以蔽之,就是沒救了!會這樣嗎?非常可能!或者說:「很不幸,已經是這樣。」
     市場小不能是藉口,題材最重要
     台灣電影市場小是事實,但不表示電影不能拍。先抓住年輕人關心的題材,再誘使或懇請媒體推波助瀾,形成一種氛圍─「不看這部電影就趕不上時代,不看這部電影就是不關心下一代」。「海角七號」及「艋舺」都在這種氛圍下,逼出了許多不在電影院看電影的人。衝高了票房、保住了成本、也帶動了周邊的經濟效益。
     但這兩部電影嚴格說只成功了一半。世界性的元素不夠,打不進其他市場。聽聞香港甄子丹要拍3D孫悟空大鬧天宮,而台灣目前較受矚目的是「痞子英雄」,還可以啦。「賽德克巴萊」是什麼?誰還對百年前原住民抗日有興趣?香港選題材的功夫顯見優於台灣。台灣這兩部新片我敢斷言和前兩部一樣,因為意識形態進不了大陸市場,其他市場也還是瞧不起你,花個小錢、隨便給個檔期、如此而已!
     這兩部電影都有相當大的奧援,但理想大過對台灣電影的真正關懷,追求導演個人榮耀超越提振市場的訴求。我們有那麼多神話故事卻打不贏狼人、吸血鬼。接下來的正港本土影片則是又重傷了稍見起色的片商信心、觀眾觀影的興趣。
     「第36個故事」、「有一天」、「拍賣春天」枯燥難看;「一閃一閃亮晶晶」、「 乘著光影去旅行」、「帶著夢想去旅行」、「鑑真大和尚」根本就是投機紀錄片;編劇很差的「混混天團」、「3D小丑魚」、「實習大明星」;再來是構想不錯、財力不足、拍法粗糙的「台北星期天」、「父後七日」,這些加總起來又把大咖發行商逼回原點:「我把戲院留給你,發行你自己來,賺賠沒我事,我收租金就好。」
     一部「白銀帝國」耗資數千萬,收入只有百來萬,在工商界蔚為笑柄。笑的後面就是把人嚇壞了,遇人不淑啊!電影人自己搞砸了一個可長可久的投資者。
     投資者卻步,輔導金發放失公允
     聯電宣布投入文創產業,口號是「創意在閒適中誕生」,但是「電影已在垂死中掙扎」。電影需要的是真正投資者,也真正需要高科技經營管理模式,來抑止電影人的不自愛、自私、貪心、不知好歹。電影只靠輔導金怎能百花齊放?唯有加入實力派投資者才能大幅變革起死回生。
     敬告有心投資電影者:小心豺狼虎豹就在你身邊,他們可是高度進化的騙徒,就算他們電影硬體技術層面可以,題材選擇、市場導向、預算控制,投資人自己就能研究出來,千萬別被牽著鼻子跑,那些人沒那麼偉大。其次,誰建議拍建國百年相關題材就開除誰,慶祝建國百年是政府的大事,拍電影千萬別和政治掛鉤,拍能讓你賺錢的電影,也才能證明投資者不是玩票。
     中央與地方對電影已各提出不少援助,但卻流於雨露均霑,審核上也疑似流於少數黑暗勢力。偏重藝術層次又擔心沒票房,所以又提撥另一筆預算給戲院,這就是所謂買時間給輔助影片上映的矛盾現象,可能曲高和寡就不該補助,不是這樣嗎?藝術電影不是不能拍,但好萊塢看準娛樂導向電影才是製片公司永續的命脈,所以像「齊瓦哥醫生」、「阿拉伯的勞倫斯」、「辛德勒的名單」這些經典名作多半都已揚棄,我們還能有何表現?
     八大電影公司發行高手、企業界行銷幹才、廣告界奇能異士、甚至年輕的電影觀眾、這些才是最好的評審。一年一審限一次,能廣邀各界則更好。20多年了,制度再不思變革,想救電影的感性和美意,恐怕將付之東流。
     導演固然是電影的重要一環,但很少能量老闆的力而為,多半是好片我自拍之,賠錢是你家的事。其實以目前電影多樣性,導演已無可能全盤掌握,不能再以他說了算。電影還是應該朝製片人制度發展,對於揮霍無度的導演也真可以說再見。
     台灣電影委靡太久,媒體不忍苛責。用心良苦卻助長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分食了各級輔導金,也無助於觀眾選擇較佳的電影觀賞。現在的觀眾相信口耳相傳大於影評,只有不用私心、據實評論,才能把那些只想賺點海外版權、賣賣DVD市場的製片公司打趴在地上,永遠不准浮出檯面。
     高人出手,需要專業行銷CEO
     暑假開始前有「一頁台北」,結束時有 「父後七日」,除此之外,沒看到其他影片有任何實效的宣傳。有些是礙於拍片已將預算用盡、有些是有自知之明,自願放棄。「一頁台北」置入行銷台北市,台北市也在全院線強播「一頁台北」預告片,兩者互蒙其利,其他影片未能仿效。「父後七日」到處辦首映會,製造口碑,網路上發動專題討論,直接訴求觀眾,其他影片則未見如此用心。宣傳手法何止千萬種,只看有沒有高人出手。
     電影人不團結也就算了!自私自利也算正常。但是各說各話,自以為是專家,不求新、不求變、受教卻死不悔改的個性,會是進步的永遠障礙。電影走到今天這個地步,要怪就怪自家人。
     市場派幾乎被打進深溝,藝術派猶在下指導棋。韓片打入、日片也打入、大陸片悄然入侵、就連泰國片也來分一杯羹。台灣電影日暮途窮,實在是一言難盡。
     (本文作者為資深導演)2010-09-13 工商時報 【朱鳳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